1989-1994 文学回忆录
阅毕。本书分为上下两册,正好通过两篇文章谈阅读体验,与本书相遇的机缘、阅读的直观感受放在上,对文学史的浅见、对本书的感悟放在下。望借此次阅毕,诉尽今年之惆怅惘然。
很早就注意到本书,也明知是本好书,可惜就是光有购买的欲望,没有动手的冲动,总觉得等一等、再等一等。直到近乎绝版,依旧如此,直到书店发现遗珠一枚,依旧如此,直到本书亟待调剂他店,等不住了,冲动购买。人生也许就是因为这些冲动而显得灿烂精彩,可能未冲动购买此书,无非是这几个月换了本书阅读;也可能阅读此书,心灵得到升华后,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也可能心中激动一下,写完阅毕继续堕落。我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未来如何我也未知,不过已知的一点是:这一个星期阅读本书的感受极舒心、极有趣,不愧对时间的荒废。
刚开始阅读时,我会嫌弃本书观点之片面、浅显,更是将此与专业著作相比以羞其陋,果不其然,是我蒙受唯物矫正过深。好在,近几年艺术史、文史哲的慕课学习稍稍将我拉出泥潭,阅读渐深后,仿佛脑中乌云散、心中阴霾失,让我得以一窥何为思想、何为美学,这样的触感远非干巴巴的枯枝烂叶可比。尽管木心有的观点我还是无法理解,但我深切的知道,这是眼界飞升空中的差距,如何评价他都是在俯视我们,可笑的是,我们连仰望的水平都未达到,竟号称通透世界之真理,简单一句二元对立就能搪塞敷衍过去,可笑。
文学史只是媒介,透过讲述文学史表达自己想表达的观念才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希腊文化的谬赞、一神论的倒塌、文化传承断裂的悲哀等等,木心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警示我们这些小矮人。他经历过最悲哀、最荒唐的年代,目睹过艺术的灭亡、亲历过宣传的荒谬。这么一本凝结苦痛过去的作品,教导我们光明的未来,实属感动。
阅毕。又是半个多月的阅读时间,下也看完了,读陈丹青的后记,感动的眼皮不停眨巴,想想他们一群人五年的相聚、木心五年的讲解,在我这,两个月不到的功夫,嘻嘻呼呼的就看完,不划算,对不起他们耗费的时间。说个有趣的,书中达达、超现实篇章缺失,恰巧前几日满减买了关于现代艺术史的佳作,正好弥补,知识的一环扣一环,碰上了。
承接上篇,先圆了那两个话题。与历史挂钩的文字总有些独特视角、个性三观,所以文学史的作品杂,各色各样,譬如官方教育,按着他们那糟糕的唯物阶级对立都能编出一套文学史,甭提有多良莠不齐。这本书如何,教材本身枯燥,像周作人的欧洲文学史,兔粮般毫无水润,看到字就想合书,可是木心说得好,夹带的私货吸引人。偶然的一提人生经历、附带的说说人生观点、文学观点,有意思,恰是这些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木心,恰是独一无二的木心塑造了这本回忆录。凭心说,要不是前两年有艺术史、文学史等慕课的积淀,我也探不到书中的精彩,什么意思,看本书是需要知识基础的,没有尼采的印象、不知道陀氏、哈代,只听得木心说,会产生误解,会沦为无知大众的视角,这样可对不起本书的初衷。
接着是感悟,一串字,学、看、认、活。好好的学习知识,多学点没有错,各类知识都看点没有什么坏处,冲着这个字慕课的巨坑我也得慢慢填上。看书,坚持的看书,当然是纸质书,看的时候写写画画,记些什么、批注些什么,未来再看勾起回忆、产生新悟,都有可能。认,认识世界,才二十多岁,急什么固定的工作、规划好的人生,到处旅游、四处体验,两天不够,几个月几年方可亲历风土人情,欧洲要去嘛?有机会要的,美国要去嘛?有机会也可以看看,未瞧见天地之无穷,何领悟人生之须臾。不放弃生的希望,也别惧怕死的来临,生下来就要走向死亡,你等着、你逃着,他都要来,悲剧精神是人生的归宿,酒神精神亦是生命所追求,活不成酒神,可以活着像酒神。
当年看陈丹青的“张岪与木心”,太快了,未体验本书五年光阴的积淀,就去看分别的痛苦,当然感受不到。接下来再看木心的文字、陈丹青的文字都知道意义,好体会多。这是小的价值,大的价值在文学史,有了书里的这些认识,看加缪、看哈代、看卡夫卡都有了自己的框架,撇除盲目评分的最后一点干扰,滴入自我价值观的纯净。就像看待木心的诸多观点,我不认同,我就坚信哲学高于艺术,也不信什么女性受男性价值观影响的话,可是,在看过、积淀过后,自己有个瞧世界的视角,这太伟大了,小我的伟大,自我满足的伟大。
文学史的那些作品要看嘛,多了解些无妨、艺术那些个阶段要通识嘛,还是要观赏、哲学那些天书要啃不,看了方便认识世界、园林、手艺、法律等等都是如此。大陆的文人几乎绝迹,为什么,少了这些知识的积淀,多了装痴装傻的虚。未来还有没有木心这样的人,没有,根早断了。
如果还有什么遗漏的话题,放在“木心谈木心”里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