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杀论》到现代人的日常精神世界
昨晚去听导师给本科生开的课,读涂尔干《自杀论》,收获很多与自身经验与困惑相关的惊喜,从未想过我之前刻板印象里的社会学会如此深层次地关心人的内心精神以及整体世界,如果说本科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学教育,那导师这样的课就是最好的教育。
之前“被迫”离开人类学,走入社会学,命运和缘分的作用下跟了一位主要做理论的导师,心中隐约担心未来四年博士不会好过。因为对社会学的理解还停留在本科,对统计数据的排斥、对涂尔干自杀论的机械解读等都让我觉得了无生趣。相反,人类学就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属于自己的人类学,结合田野,把自己投入实际生活中,体察万象,与活生生的人共情,这些都让人类学成为我一直以为最适合自己的学科。理论再无聊,但人类学还有可以让人感动的故事,让人仰视的“忧郁热带”,或者我写不出忧郁的热带,但我可以往“野鬼年代”(the age of ghosts)的方向努力,写出有自己情感的人类学著作。
而今晚老师讲涂尔干的《自杀论》,完全摒弃之前教科书上机械解读涂尔干的陈词滥调,谈到唯我主义的自杀与无我主义的自杀两种背后的宗教、家庭与个体关系,谈到这几种自杀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个体的精神世界息息相关。唯我主义的自杀在今天就是现代人的精神写照,是一个个体摒弃掉传统之后,不断膨胀的自我导致的一个结果,当这种自我切断了自然性(如大脑疲倦后停止思考自然地躺下睡觉),身体无法承受导致一种现代病和无限病。
唯我主义的自杀与我们对传统的态度息息相关,同时追根究底,就如当下的教育问题一样,很大一部分是我们对美国清教教育系统大学的崇拜和这种崇拜导致的畸形断裂。这种教育系统下培养的人,大脑都被培养了要不断地运转思索,不断寻求新鲜和刺激,不断给自己定高标准,一旦到达就感到厌倦和无聊。这背后与美国主导的个体主义息息相关,即不断地反传统,反传统之下创造的东西很快又变成传统,永无止境寻找novelty,作用到个体之上就是不断地把自己逼向绝对纯粹的自我和孤独厌倦,极端的就是抑郁和自杀。
谈到现代人的无聊感和厌倦感,有人用买包来举例,但我个人认为买包那个例子仍然不属于大部分人,今天我们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新鲜感带来的刺激和稍纵即逝,之后是不断地寻求刺激和之后不断重复的无聊与厌倦,这是每个人今日的切身体会。我自己也一直在寻求解决这种无聊感的方法,但过去从未找到,只是以为不断追寻更大的新目标,就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然今日读这本书和听老师讲解,才知我们如果继续如此,只会继续重复这种无聊和厌倦。我们是这种纯粹自我个体主义和反传统体系之下培养的产品,大脑当然要不断地寻求novelty, 然后再不断丢弃已得之物,寻求新鲜的刺激,也造成了我们今日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精神欲望,到最后极端情况就是切断了身体和精神的自然性,睡不着就是一种社会性抑郁。恋爱、学习、生活无一不刻着这种追求所谓纯粹自我优秀和新鲜的烙印。
自杀论里谈到英国虽然也是新教国家,但自杀人数却违背“新教自杀人数比天主教多”这条规律。在想象里,英国是自由主义的发源地,自杀人数应该更多才对。但恰恰不同,英国是新教教会里唯一一个有着等级秩序的国家,传统的力量在这里有一个保留和平衡。而欧洲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形成了一种从自由到偏保守的分布,自杀人数也从高至低的变化,这个自杀是指唯我主义的自杀。
这里提到北欧是把这种自由主义个体主义发挥至极端的地方,它那条路并不真正适合我们去追寻。一反我们平时在网络上看到的对北欧教育和制度的鼓吹,恰恰是北欧这种极度自由和个体化的社会,是涂尔干认为缺少整合与联结的地方,也是老师提到中国社会绝不能走的道路。那些鼓吹北欧教育的人很多往往只去呆过很短一段时间,如真正长期居住或生活,恐怕是另一番景象。中国社会今天大学考核的很多问题,不完全是意识形态和体制的问题,也有着对西方尤其是美国大学体制的盲目崇拜息息相关。那种无边界个体化明显的研究型大学体制导致今日中国大学的考核极度实用主义和个体化,如果一个大学没有传统的抗衡,那今天很多中国大学考核的标准和依据的排名就导致当下中国很多问题。我们往往看一个问题时,因为身处当下当地,认为这个问题只有中国有,因此很容易归咎于体制,但有比体制更强大的意识和文化霸权在后面,我这几年也逐渐转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所有学科都按照西方的评价标准,必须用英文发表才行,这是非常笼统和片面的行为。
谈到写作背景,比较有趣的是上次课上老师问本科生,涂尔干的书读起来如何,本科生很诚实,说有点无聊。老师笑着鼓励说,你如果知道涂尔干是个犹太教徒和大学老师的风格,就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写。涂尔干的行文极其细致,细节繁多,然其将自杀与整个社会的个体精神世界相连,同时其当时研究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世界,今天世界的很多问题仍在他的关怀之下,这就是涂尔干自杀论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涂尔干一生中有7个学生在一战中战死,其背后形成的强大学术团体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有人类学界的莫斯,还有历史学界的葛兰言等。从老师盛赞其才是学者的榜样,认为其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认可其学生战死沙场的行为,就知道老师的取向为何。即学者与经验世界不矛盾,学者与周遭世界可以统一,不纯粹是学术上的孤独前行者,也可以是现实生活世界的参与者。同时提到马克思韦伯,其是典型的清教徒学者,一生践行着清教徒的生活与自我,从其妻子的传记里看到韦伯在后面好几年里把自己逼疯到不能工作。我想,老师是不太认可后一种学者风格的,虽然他强调仍然很喜欢韦伯。
北大有传统的力量在抗衡完全自我个体的美国式大学考核标准的冲击,从理论研究在这个系里仍然占据主流就可以看出,而不是完全的生产数据。有清华的学生笑着问清华如何,老师说清华暂时不谈。
这周老同事丹姐来学校培训,周一中午陪她逛了一下。之前政府工作时她是我的第一个老师,给我指出很多可以碰或者不能碰,以及要谨慎的事,之后到她家蹭饭、偶尔约着她们爬山等是我忙碌秘书生涯里比较美好的记忆。昨晚她之前服务的女领导也在北京,开车接我们一起去出去喝了点,从不喝白酒的丹姐难得来一次北京,同时感念领导之前对她的照顾,一直用白酒敬女领导的茶水。领导说,当初她到下面挂职当领导时,丹姐有一次还怕她喝多,去帮她挡酒,实际上内蒙古出身的领导完全可以把那些乡镇干部喝趴下,倒是丹姐这个举动让她很感动,反而让丹姐先回去好好休息。很多事都已过去,领导已回北京,大家聊起基层那些事都格外动情,因此喝了个痛快淋漓。我还说人生最好的酒量是和以前那位好领导一起工作的日子,现在酒量已经打了很多折扣,但如果遇上酒好人好的时候,酒量也还勉强,至少什么场面都见过,不怯。
昨晚喝了回来,看不进去学术书籍,拿起床头的《一位女士的画像》,突然想到,夜晚人的大脑需要感性而非理性,不需要听什么大道理,所以文学小说才是最好的助眠器,给人留下无数满足怅惘但充满想象的空间,也是一份好的睡前读物。读《一位女士的画像》,伊莎贝尔想找的是特殊的那个异性,一个从不存在于自己所划分的类别里,到头来却选择了一个欺骗自己的男士,不过怎么说,一个人总要经历才懂得一切都是有所值。往往太过绅士和礼貌甚至循规蹈矩的人无法赢得对方的芳心,而那些敢于铤而走险出奇招的混子们却攫取她的芳心,这也是个讽刺,所以该如何做,该怎样去看,该看淡一切还是奋起直追,那都是充满变数无法计算的人生奇遇。
不过突然想起今天的课,伊莎贝尔来自美国,她身上有很多美国的特征,她拒绝了几位足够好的英国绅士和一位来自美国的真诚企业家,她自认为自己独立自由,要做出自己的选择,最后接受一位与众不同之人,却从未发现自己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也不知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是否把她与美国如此具体的精神世界联系在一起,上完今天的课,才发现这位女主人公与今日老师所说的典型自我美国人如此相像。
未读之时,师姐分享过一段:
女主人公伊萨贝尔从美国第一次到英国时,请求她的表兄带她去看鬼,她表兄却说: “我可以带你去看鬼,问题是你绝对看不到。这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权利,它也不值得羡慕。像你这么年轻快乐、天真活泼的人,永远看不到鬼。你必须首先有痛苦,很大的痛苦,对悲惨的生活有了一些知识,到那时候,你的眼睛才会看到鬼”。 师姐用这个例子来阐释海德格尔这一段里有关存在可能性、自由和被抛状态等,是否合适暂不谈,却指明了人只有经历苦难和重要的磨难才能真正对自己有所领悟,才能是孙老师说的那样,无痛苦与苦难,无真理。但希望这个苦难来临之时,还能承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