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0.21.四
一线语文教师的圭臬
——读《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
特级教师梁增红的教育专著《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一书,是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从阅读教学解读、阅读教学场景、阅读教学思辨三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践策略和理性思考。
广大 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在语文教学上,有很多的困惑,迷茫。大到语文课程的性质,小到一节课的导入环节,都是需要一步一步,小心谨慎,自己慢慢摸索,探究,总结,实践……几十年后,终于修炼成一个”成熟“的老教师,可是岁月早已蹉跎。如果能在年轻的时候就读一读梁老师的这本《走向语文素养的阅读教学》,定能少走弯路,快速成长。
梁老师的著作一定能解答一线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三个最重要三个困惑:
一、目标要清晰——阅读课的目的是什么?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教学目标都不一样,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也不一样。但是语文课程的目标是不变的,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在当下的时代,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个人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梁老师的语文教学的主张是:立言立人。“立言”,是指提升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要构建文字、文字、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小语文”课堂,还要拓展课外丰富的“大语文”资源,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深叶茂”,受用一生。
“立人”,是指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语文教学要带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中,用生命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用语言去表达,逐渐形成、提升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阅读课,“建构语言,发展思维,提升审美,理解文化”这几个素养,是“立言”的任务。而语文学科的另一个则无旁代的责任是,用“文字”的力量,涵养学生的精神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每一个年轻教师,在课堂上拥有这样清晰的学科目标意识,那么语文阅读课,就会守住“语言”的阵地,才不会上成思品课,历史课,甚至艺术课。
二、内容要明晰——阅读课上什么?
梁老师的著作里,有多篇他自己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是他教学主张的具体体现,更多地是他巧妙而智慧地将“教材的解读”转化为了“教学的内容”。
例如,《句子有密码,妙处与君说》《细品标点滋味长》《分享语言:散文阅读的教学关键》《朗读要”得他滋味》《提挈“三个一”,指向“两个一”》《教出“这一篇”的特性》《审美,文学作品教学的核心》《品读关键词,探究文本义》《关于波折的教学路径摭谈》等。
在这些篇目里,读者会发现他的教学内容,都是从“语文”的学科特点出发,从关键词、标点、句子、朗读,文章情节、审美,文本风格等角度,品味、分析,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里徜徉,带着学生钻进了一个叫“语文”的世界。
年轻的老师上课,太容易在作品的“主题”上做道场了,上《秋天的怀念》,就大谈母爱,上《背影》,就大谈父爱,上《散步》,就大谈孝顺,上《孔乙己》,就大谈科举制度如何毒害读书人……语文课,往往被上成了社会课,或者是思品课。至于母爱、父爱、孝顺,科举制度的伤害是用什么语言形式写出来的,是怎么写的,却被老师们忽略了。
梁老师的主张是,阅读课上,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是”怎么写的“,比学习”写了什么”更重要。因为写了什么,学生“一望而知”,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到“一望无知”处去,必须是钻进“语言形式”里,学生只有在学习建构语言的过程中,才能发展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语文课,才有“语文味”。
三、方法要恰当——阅读课怎么上?
一线老师工作繁忙,缺少对教学深入的思考,拿到教材,参考教参,或者网上找别人的教案,照抄照搬,完成教学工作。这种教学状态,缺乏思考,很多教师教一年和教十年,区别不大,个人也难以成长。因为他们缺乏独立解读教材的能力,更缺乏独立设计教学的能力。
梁老师在他的作品里,论述了很多关于教学上的关键问题。很多都是来自他作教研员听课的过程中发现的或明显或隐蔽的课堂教学问题,针对这些“弊病”,梁老师的作品中,多篇文章里指出了很多大部分老师都有可能走的一些“歪路”。
例如《不要“借助PPT一顿胡扯”》、《喜欢或不喜欢,课文都要教》《不要让学生把知道的内容大张旗鼓地再说一遍》《装神弄鬼何时休》《阅读教学不是做”证明“题》《戏说经典当休》《作品形式不容忽视》《咬文嚼字岂可废》《语文课,怎能让理性缺席》,这些篇目里,要么是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对一些课堂不合理做法的否定,要么是对一些课堂荒唐举动振聋发聩的质问。
他提的这些问题,每一个年轻老师如果反思自己的课堂,一定或多或少能发现自己也这么干过,不禁“汗涔涔”而心虚虚了。应该庆幸的是,我们从梁老师的著作里,明白了自己走了歪路,才有机会纠正自己,摆正方向,走到正路上来。如果没有走过这些歪路的人,也能给自己一个”警示“的作用,警惕着自己,不要在课堂上贻误了学生。
当然,梁老师对年轻教师的爱护也是日月可鉴的。针对这些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他一边否定,一边给出建设性意见。手把手教给年轻老师教学的方法。例如:《教学解读:将“作品”转化为“课文》《语文课导入“三忌》《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文本的教学解读要有”三度“》《好课借鉴:变“暗中探索”为“明里探讨”》《多一些“各人有各人的读法》《不妨”听听“自己的课》《自读课,教师要克制“讲的冲动”》等。
在这些篇目中,梁老师从很多细节上的,给老师们一些实用又容易操作的“干货”指导。他教老师们大胆地去学习借鉴名家优秀课例;他说指导学生早读课,不要齐读,要读出自己个人的理解;自读课文应该怎么上;听听自己的课,才能发现个人的问题……这些细小的,看似微不足的教学日常,其实都是教师成长的足迹,唯有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走过,才能坚实地向上攀登。
梁增红老师是一线教师,三十多年的从教经验,让他熟稔课堂,贴近学生;同时,他兼任教研员工作,接触了大量的一线年轻教师,让他了解年轻老师的短板,困境。所以,他的作品既有专家学者的理论的高度的引领,又有一线教师实践案例的借鉴示范,易读,好懂。再加上梁老师的理性准确、简练雅致的语言表达,又会让读者有一种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的舒适与沉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