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作业之二:移民
闺女主动来聊。
话题是她最近的作业遇到瓶颈,想交流一下看看是否能开脑洞。我当然开心,她能主动来讨论,上次聊过之后,得了87分。
老师给了她们三篇短文和几幅漫画,让她们写一篇关于移民的小论文。
听她介绍背景的时候,我迅速mark下我的思路。
1,定义,什么是移民,难民,殖民,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移民是中性词,它的组成可以是难民,其根源也部分来自于殖民。从最近几年的统计来看,申请移民的主力是难民,而这些人之所以选择投奔他国,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父辈是曾经那些国家派遣的殖民。
2,移民的动因,在每个家庭,每个人做决定之前都会考虑哪些因素(结合小短文归纳)
家庭生存策略--《他者中的华人》
农户家庭采取各种各样方法应对农田不足之困境。他们常用的策略是,不放弃务农耕作以保证家庭基本收入,有多余男劳力就外出佣工。其一,外出以劳力谋生,他们或开山垦荒造田,或在湖床及河流三角洲地带围垦,中国当今由层层梯田构成的自然景观就是几个世纪以来无数劳力开山造地的杰作。其二是到集市出售自家农副产品:妇人孩童在家皆务绩纺,产品拿去出售,尽管获利微薄,但聊胜于无。此类家庭手工业需要全国性的农村集市,也需要有大量货币流通。同时,随着商品贸易进入中国农村地区,也推动更多农户为求得土地的更高回报率而种植烟叶、甘蔗等经济作物。
最后采取的一项策略就是移民,或在国内流动,或向国外迁徙。最常见的移民方式是男劳力离家外出:如果家中的土地太少,不需要所有男性参与耕种,那么,何不让他们外出或佣工挣钱,或做点小生意?这样做并不是拆散家庭,而是通过开发更多资源而维系家庭。外出帮佣挣钱可以是去地主家种地当长工,可以是去周边地区参与政府工程的建设,也可以是进城找活干。做生意则五花八门,从走街串巷挑担或推车叫卖,到开片小店,再到长短途贩运。总之,为谋生而离家到外地住上一段时间、但迟早总要回家的“侨居”,就成为中国人司空见惯的生活方式。自打15世纪商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以来,城市就为侨居者谋生提供了更多机遇。历史上的确不乏这样的事例,有人到了诸如广州、澳门或厦门这样的贸易港口之后,又从那里搭船出洋谋生。但是,即便是到了19世纪50年代大规模海外移民开始之后,侨居海外的人数仍然远远低于劳动力在中国国内的流动量。
除了男性劳力外出并侨居他乡之外,也有把整个家庭都迁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中国的大移民时代肇始于中国国内的重新定居。与送男劳力外出侨居他乡相比,举家搬迁他乡无疑是更为艰难的一步,但是,在那些因田地不足而生计难以为继的地区,的确有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做出了远走他乡的决定。无论是劳动力外出,或是举家搬迁,如此生存策略无疑令那种认为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国度的传统说法黯然失色。“安土重迁”是中国人经常使用的自我表白,而西方人也照单全收。
尽管中国人都拼命想要维持家的地域根基,但想做到这一点却必须悖论性地让家庭成员散居四方。可是,散居四方并不意味着家的解体:中国家庭系统的核心恰恰就是家庭身份并不因家庭成员分散居住于不同地方而有任何改变的原则。中国人“家”的基本原则是共同奉献,共同分享。如,父亲过世,男性子嗣平等均分家财;或,长子成家,弟兄们按合约分家。这一体制的要点是:无论家庭成员离家多远,都负有对家庭的道义责任,必须将收入的一部分汇寄回家,以保证当事人在家产中的份额不会因为时间或空间距离的分隔而削减。如此家庭财产共享体制对于外出劳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移民他乡者亦然。然而,安土重迁之说在若干方面仍然具有若干深远影响。其一,无论是从事家庭副业或外出佣工,中国农户都执着于维系他们在乡村的根基,上述倾向意味着16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商业化趋势并未导致大规模的城市化。其二,正因为安土重迁之传统,侨居外乡者表现出执着的家乡认同,他们不仅维持与老家乡亲的联系,而且还组建同乡会,以此支持侨居者在中国国内或国外之他乡的生活与生计。本书下文将会指出,中国人社会所具有的乡缘认同的特异性,使得移民能够在远离家乡的区域经济中开拓小生境。
3,移民的方向/目标,方向指的是物理上哪个地方,哪个国家,目标是说想要实现的人生的目标,可能仅仅是解决温饱,还是存在感,更会是成就感?(结合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马斯洛理论---来自百度百科
马斯洛(1943年) 指出,人们需要动力实现某些需要,有些需求优先于其他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包括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通常被描绘成金字塔内的等级。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这种五阶段模式可分为不足需求和增长需求。前四个级别通常称为缺陷需求(D 需求),而最高级别称为增长需求(B 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是关于需要结构的理论
4,对于移民目的国,不同层级的看法(政府的政策,媒体的舆论导向,利益相关个人的反应);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
5,对于移民本身,其弱者的法则(统计上看,移民这个解决方案占比)---移民,是应对本身生活环境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比如直面自己问题去解决它,去承受它。
期待闺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