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厂子弟
查看话题 >石化系统厂子弟
1988年,随父母迁至刚建成的扬子石化。当年,这里汇集了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化工人才。
作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它几乎包办了职工及其子女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甚至精神文化生活。
生活区俨然一座微型城市,集齐了住宅、医院(扬子医院是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取景地,可见那里发展得尤其缓慢)、学校、图书馆、消防队、商场、电影院、派出所在内的各类社会性基础设施。换句话说,除了火葬场啥都有!
在石化行业腾飞的年代,我和父辈们享受着企业发展的种种利好:
- 单位自建住宅、员工福利分房,不花一分钱房子就是你的,而且面积还不小;
- 子弟学校的老师、职工医院的医生都是国企编制(在学校和医院划归地方后,转为事业编);
- 水电煤气、吃穿住用、看病上学基本不用花钱;
- 在江北潮湿阴冷的冬季,生活区是全南京唯一集中供暖的地方,而且还免费;
- 没有中考填志愿的烦恼,因为子弟中学里就有很不错的高中部(当然,这只是我这个学渣的想法,真的学霸还是去了南师附中或者金陵中学);
- 由总公司组织不定期的、环生活区的文艺大巡游,是那个娱乐方式单一年代的一道风景,也是我最美好的童年记忆之一。
当然,石化企业的选址一般都远离市区,在没有地铁和私家车的年代,去趟南京市里相当繁琐。
因此,虽然在南京生活了10多年,但长江对岸的大街小巷、东南西北、城市脉络我还没有真正捋清楚过!
进入21世纪,随着企业改制,各类生活职能部门划归地方所有,再加上人口导出远大于导入,生活区逐渐由繁盛变得落寞。
而此时,我早已因为上大学而离开了这片承载了我整个美好童年的乐土。
从此,再也没有为她驻足......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