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这样猜测《关雎》的由来吗?
看了一个解读《诗经》第一首诗 《关雎》的视频,是北师大李山教授七年前在《百家讲坛》上精彩的演讲。看后,我觉得自己对《关雎》的理解有些偏差。我的理解如下:
诗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在江上划船采荇菜的女子,大概类似于西施采莲吧,她该是乡村女孩。男主人公是君子,周朝时君子必然是贵族人家的子弟。所以这首诗是描写贵族子弟追求民间美女的故事。
但我又觉得这个君子不真实。《关雎》在《诗经》中是属于国风,也就是周南(胡适说是楚地)地方民歌。即然是民歌,那就是楚地农民或江上渔夫,劳作闲暇时爱唱的。采荇菜的女子,就如西施,是个漂亮女子,乡间子弟难免要追求,当然追求起来很有难度,久了这些乡间子弟就编出了这种民歌,见到该女子,就唱这首歌祝福她。所以女子有所指,而君子却是虚构的。
在《论语》有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夫子为何说,"哀而不伤"呢? 哀又在哪里呢?大概就是女子还未遇见君子吧。李白有诗评论西施,"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这不就是哀而不伤吗?美丽的女子,终该有个好归宿吧。
当然过分喜爱这民歌,会不会是楚人碰见女子,不论有多美,都对她唱《关雎》。
我对《关雎》由来的猜测,还合理吗?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