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人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洒扫。一远客来访,该学生相迎。
客问:“请问你是夫子的学生吗?“
该学生不无自豪地答曰:”我正是夫子的学生。“
”既然如此,那我问你,一年有几个季节?“
客人很认真地问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令这位学生觉得很可笑。
”那还用问,当然是四季了。“
”不对,是三季!”客人反驳。
“四季!”
“三季!”
二人争论不休。此时恰逢孔子自内缓步而出。
客人提议:”我们请夫子做个评判吧。如果他说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但如果是三季,你就得给我磕三个头。“
孔子打量了一下来客,便说:”一年有三季。“
学生瞠目结舌。但看老师的神色不容分辨,亦无可奈何,只得给客人磕了三个头。客人满意而去。
”老师,一年明明四季,你方才为何说三季?“学生不解。
孔子指着那人的背影说,“你没有看见吗?这个人是一只绿色的蚱蜢,春生秋死,从未见过冬天。你跟他说四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信的。你输他磕三个头,但他永远不知道四季。“
不管这故事是真实还是杜撰,它都是寓意深远的。《庄子 逍遥游》一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夏虫不可以语冰,小年不知大年,小知不知大知。古代的笔记小说中也记载了不少类似的故事,多数作为笑话。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一旦有了智慧,人就可以超越局限。故事里的三季人,受限于自己的生命经验,永远认识不到有四季,且坚信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真理。
生活中不乏三季人,你可以称它们为井底之蛙,或自大夜郎,但很难说服他们。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只有狭小的认识,所学也仅限于知识,没有上升到智慧的层面。最顽固的往往就是这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如果你跟他们争辩,非但没有结果,恐怕还会为他们的愚昧生气。
碰到三季人,以前我也常生气,为这人的愚昧,为真理难明。后来慢慢学会了对他们一笑置之,唉,不过一个三季人。
客问:“请问你是夫子的学生吗?“
该学生不无自豪地答曰:”我正是夫子的学生。“
”既然如此,那我问你,一年有几个季节?“
客人很认真地问这样一个常识性问题,令这位学生觉得很可笑。
”那还用问,当然是四季了。“
”不对,是三季!”客人反驳。
“四季!”
“三季!”
二人争论不休。此时恰逢孔子自内缓步而出。
客人提议:”我们请夫子做个评判吧。如果他说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但如果是三季,你就得给我磕三个头。“
孔子打量了一下来客,便说:”一年有三季。“
学生瞠目结舌。但看老师的神色不容分辨,亦无可奈何,只得给客人磕了三个头。客人满意而去。
”老师,一年明明四季,你方才为何说三季?“学生不解。
孔子指着那人的背影说,“你没有看见吗?这个人是一只绿色的蚱蜢,春生秋死,从未见过冬天。你跟他说四季,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信的。你输他磕三个头,但他永远不知道四季。“
不管这故事是真实还是杜撰,它都是寓意深远的。《庄子 逍遥游》一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夏虫不可以语冰,小年不知大年,小知不知大知。古代的笔记小说中也记载了不少类似的故事,多数作为笑话。
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但是一旦有了智慧,人就可以超越局限。故事里的三季人,受限于自己的生命经验,永远认识不到有四季,且坚信只有自己才掌握了真理。
生活中不乏三季人,你可以称它们为井底之蛙,或自大夜郎,但很难说服他们。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只有狭小的认识,所学也仅限于知识,没有上升到智慧的层面。最顽固的往往就是这些只有知识而没有智慧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如果你跟他们争辩,非但没有结果,恐怕还会为他们的愚昧生气。
碰到三季人,以前我也常生气,为这人的愚昧,为真理难明。后来慢慢学会了对他们一笑置之,唉,不过一个三季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