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影【二】
4.《艋舺》钮承泽导演
对于这部影片觊觎很久了,在学校的时候就鼓捣着李莉给我去下,无奈她们都对这样的影片不来电,我只好回家自己慢慢看了。看这部影片的最原始的动机当然是看赵又廷和阮经天这两大帅哥了。
小的时候虽然也正经历着山鸡和陈浩南的古惑仔时代,但是太生猛的东西还是不太对我的胃口,那些影像至今未曾遭遇。如今江湖上已没有山鸡和陈浩南的传说,只剩下《飞沙风中转》缅怀逝去的用义气浇灌的莫名岁月。曾经街头只用道义和暴力解决问题的热血少年成为面临中年危机的“古惑叔”时,.《艋舺》的出现是对那个粗糙影像勾勒的时代的纪念也是迎合长大了的八零后对于青春记忆的怀旧情绪。
但是影片更应该被归结为青春偶像片,片中的江湖更像是少年挥霍没有方向感的青春岁月的游乐场。所有的帮派纷争和街头斗殴即显示不出江湖险恶也显示不出兄弟义气,更像是一个游戏。其实影片试图通过上山前和上山后来表示成长和蜕变,但是后来的部分只是加上了外省帮这一不安定因素,想要通过这一个威胁来突显或者是考验兄弟情谊。到这里剧情有些老套也有些狗血,上辈恩怨,兄弟为上位不惜破坏义气而暗下黑手;下辈纠结在义气和血仇必报的矛盾之中。即使面对内和外两种力量拉扯和多种矛盾纠结的阮经天帅的可以,但是还是没有很好的诠释出这种焦灼的状态。当然不能全怪无辜阮经天,他只要把帅耍到位就安了。剧本在这里的转折显得生硬有些断层,铺垫的不够,导致人物动机欠缺。在这些的处理上多少露出了影片自身的单薄。
其次影片中暗暗流露出的同志情谊让人比较抑郁,怪不得人家说,台湾电影少了故作文艺和同志似乎就没有可以表现的了。片中其它的感情,比如赵又廷和小凝这里的纯化程度自不用我多少,多少有些导演自我安慰的成分在里面。想要表现二人纯美的soul mate关系,但是只是凭传统的一见钟情和道具随身听还是有些单薄。倒是由钮承泽饰演的灰狼与蚊子妈的爱情戏只是点点滴滴便把多少年的纠葛示情,用的笔墨少但是比较到位。只是遗憾的是,最后剧情还是洒了狗血,果然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看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b汗。
PS:影片适合人群 和我一样的帅哥控 古惑仔的怀旧党。
5《阿拉伯的劳伦斯》大卫李恩导演
因为大卫李恩的《桂河大桥》我还欠半个小时没有看完,所以四个小时的《劳伦斯》在我D盘里放的要长毛了我还是没有勇气看。也不知道是那天我总算鼓起勇气打算让李恩闷死我,但恰恰相反的是我被这一神作震撼了。
影片的优秀性不用我说了,正如JAY说的,他的人生无需再多这一奖项,于是我的赞美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当我的眼睛在高楼大厦,荒芜公路,江湖恩怨中穿梭困倦的时候,浩瀚的沙海隔壁将旅程拉的更远了一些。这不是王家卫的慢承忧郁和悲伤的精神沙漠,更是一个装载人生问答和质询生命之意义的海洋。
记忆镜头之一:隔着河,对岸的人问“who are you ,who are you.”镜头反打,劳伦斯的脸部特写。这个镜头可能是全片的中心所在,劳伦斯一身都在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寻找着自我的意味,但是镜头中的劳伦斯迷茫的双眼和无法回答的苦楚还是将这位几乎神话的人物染上了悲剧的色彩。
记忆镜头之二:劳伦斯穿越死亡之地并救回同伴后得到了阿拉伯人的认同,穿上白袍后,他的旅程开始了,同时也是他寻找身份和精神归宿之旅的开始。白色的袍子下欧洲人的脸庞,无遮拦的光线里,劳伦斯被塑造成了神一样的神奇与伟大。
记忆镜头之三:劫掠土耳其火车成功后,劳伦斯直面子弹,这时他的自大和骄傲无以复加。导演用很大的角度拍摄他站到火车顶,逆光的方式,让正午的阳光有些亮的发黑。我们无法看清楚劳伦斯的形象,此时镜头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此时劳伦斯的精神状态。起先他是被人捧为神,后来变成为他自我认定自己的非凡。这一刻是他自我意识膨胀的外化。
这几个镜头是我记忆比较深的而且很喜欢的,至于那些经典的长镜头里变化的沙海就不赘述了。
PS:适宜人群 对四个小时有准备的筒子
6.《纽约,我爱你》《巴黎,我爱你》多位导演的命题作文
这两部电影,首先从名字分析:纽约、巴黎、我爱你。自然先抓住城市,再抓住“爱”这一动作就OK了。也就是城市成为第三主角,即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巴黎》让我失望了。
《巴黎》是浪漫之都,所有的爱情、感情在这里都能找到停靠的地方。但是没有太多的浪漫和鬼马,一些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云和故作文艺的强调让我很受伤。最让我喷血的就是吸血鬼那段,和巴黎有什么关系,不就是女吸血鬼一见钟情某男后此男喝了她无私奉献的血也成了吸血鬼,从此二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它是向《夜防吸血鬼》还是《暮光之城》致敬呢还是学习波顿的黑色哥特风格呢。拜托,导演你认真一些,零分作文不是这么写的。和谐的社会里态度要端正一些。
倒是白人学历史的男孩和阿拉伯裔女孩的故事,平淡温婉,像是个小品文一般。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自然之间透露出巴黎的另一种风情,当然还是有关于一见钟情。
还有小丑那段很是别致,虽然刚开始没有看太明白的时候我还恶语相加来着。但是让人记忆深刻。
其余的段落没有狗血的让我记住,都平平淡淡的当了酱油党。于是《巴黎》在一定程度上折磨了我。喜欢它的盆友们,绕道走吧。O(∩_∩)O~
《纽约》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剪辑的风格,和各个导演的手法。最喜欢的是酒店白窗帘那段,虽然有些看的不清不楚的,但是那种拿捏的腔调还是偶的爱啊,加上变形金刚男附带了帅哥可以看,算是我赚了。本来以为是岩井俊二导演的,那种逆光和泛白阳光的运用很有他的范儿。谁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的手笔,这回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化身宅男,只能说表现平平吧,不是我的款了。
姜文开场的那个父子贼的段落还是很有感觉的,只是不那么亮眼。倒是两个陌生人大老远相遇ONS拍的有意境。街头点烟的那两段倒是表现出了城市人的那种孤寂和疏离,夜晚可能很容易让人沉醉。爱在日出日落时的男主依旧本色。舒淇那段,舒淇还是那么美。
最后老夫妇那段就是深化的段落了吧。和《巴黎》不一样,《纽约》充满了或明晰或模糊的爱情。于是电影到最后用白头偕老来为所有的爱情祝福。你我垂垂老矣、蹒跚之时身边可还有爱的人在絮絮叨叨呢?正是这种历经岁月的温情让爱情多了一种解释。不是暗夜里的缱绻不是时间过后的厌倦不是陌路相逢的欣喜,而是经历平淡岁月的纯真。
PS:适宜人群 喜欢巴黎和纽约的人 对爱情还期待的人
终于写完了,以后看电影的心得会以这样的方式片段式的表达。
对于这部影片觊觎很久了,在学校的时候就鼓捣着李莉给我去下,无奈她们都对这样的影片不来电,我只好回家自己慢慢看了。看这部影片的最原始的动机当然是看赵又廷和阮经天这两大帅哥了。
小的时候虽然也正经历着山鸡和陈浩南的古惑仔时代,但是太生猛的东西还是不太对我的胃口,那些影像至今未曾遭遇。如今江湖上已没有山鸡和陈浩南的传说,只剩下《飞沙风中转》缅怀逝去的用义气浇灌的莫名岁月。曾经街头只用道义和暴力解决问题的热血少年成为面临中年危机的“古惑叔”时,.《艋舺》的出现是对那个粗糙影像勾勒的时代的纪念也是迎合长大了的八零后对于青春记忆的怀旧情绪。
但是影片更应该被归结为青春偶像片,片中的江湖更像是少年挥霍没有方向感的青春岁月的游乐场。所有的帮派纷争和街头斗殴即显示不出江湖险恶也显示不出兄弟义气,更像是一个游戏。其实影片试图通过上山前和上山后来表示成长和蜕变,但是后来的部分只是加上了外省帮这一不安定因素,想要通过这一个威胁来突显或者是考验兄弟情谊。到这里剧情有些老套也有些狗血,上辈恩怨,兄弟为上位不惜破坏义气而暗下黑手;下辈纠结在义气和血仇必报的矛盾之中。即使面对内和外两种力量拉扯和多种矛盾纠结的阮经天帅的可以,但是还是没有很好的诠释出这种焦灼的状态。当然不能全怪无辜阮经天,他只要把帅耍到位就安了。剧本在这里的转折显得生硬有些断层,铺垫的不够,导致人物动机欠缺。在这些的处理上多少露出了影片自身的单薄。
其次影片中暗暗流露出的同志情谊让人比较抑郁,怪不得人家说,台湾电影少了故作文艺和同志似乎就没有可以表现的了。片中其它的感情,比如赵又廷和小凝这里的纯化程度自不用我多少,多少有些导演自我安慰的成分在里面。想要表现二人纯美的soul mate关系,但是只是凭传统的一见钟情和道具随身听还是有些单薄。倒是由钮承泽饰演的灰狼与蚊子妈的爱情戏只是点点滴滴便把多少年的纠葛示情,用的笔墨少但是比较到位。只是遗憾的是,最后剧情还是洒了狗血,果然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看到这里我还是忍不住⊙﹏⊙b汗。
PS:影片适合人群 和我一样的帅哥控 古惑仔的怀旧党。
5《阿拉伯的劳伦斯》大卫李恩导演
因为大卫李恩的《桂河大桥》我还欠半个小时没有看完,所以四个小时的《劳伦斯》在我D盘里放的要长毛了我还是没有勇气看。也不知道是那天我总算鼓起勇气打算让李恩闷死我,但恰恰相反的是我被这一神作震撼了。
影片的优秀性不用我说了,正如JAY说的,他的人生无需再多这一奖项,于是我的赞美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当我的眼睛在高楼大厦,荒芜公路,江湖恩怨中穿梭困倦的时候,浩瀚的沙海隔壁将旅程拉的更远了一些。这不是王家卫的慢承忧郁和悲伤的精神沙漠,更是一个装载人生问答和质询生命之意义的海洋。
记忆镜头之一:隔着河,对岸的人问“who are you ,who are you.”镜头反打,劳伦斯的脸部特写。这个镜头可能是全片的中心所在,劳伦斯一身都在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之间寻找着自我的意味,但是镜头中的劳伦斯迷茫的双眼和无法回答的苦楚还是将这位几乎神话的人物染上了悲剧的色彩。
记忆镜头之二:劳伦斯穿越死亡之地并救回同伴后得到了阿拉伯人的认同,穿上白袍后,他的旅程开始了,同时也是他寻找身份和精神归宿之旅的开始。白色的袍子下欧洲人的脸庞,无遮拦的光线里,劳伦斯被塑造成了神一样的神奇与伟大。
记忆镜头之三:劫掠土耳其火车成功后,劳伦斯直面子弹,这时他的自大和骄傲无以复加。导演用很大的角度拍摄他站到火车顶,逆光的方式,让正午的阳光有些亮的发黑。我们无法看清楚劳伦斯的形象,此时镜头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方式表达出此时劳伦斯的精神状态。起先他是被人捧为神,后来变成为他自我认定自己的非凡。这一刻是他自我意识膨胀的外化。
这几个镜头是我记忆比较深的而且很喜欢的,至于那些经典的长镜头里变化的沙海就不赘述了。
PS:适宜人群 对四个小时有准备的筒子
6.《纽约,我爱你》《巴黎,我爱你》多位导演的命题作文
这两部电影,首先从名字分析:纽约、巴黎、我爱你。自然先抓住城市,再抓住“爱”这一动作就OK了。也就是城市成为第三主角,即可以理解为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但是《巴黎》让我失望了。
《巴黎》是浪漫之都,所有的爱情、感情在这里都能找到停靠的地方。但是没有太多的浪漫和鬼马,一些莫名其妙的不知所云和故作文艺的强调让我很受伤。最让我喷血的就是吸血鬼那段,和巴黎有什么关系,不就是女吸血鬼一见钟情某男后此男喝了她无私奉献的血也成了吸血鬼,从此二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它是向《夜防吸血鬼》还是《暮光之城》致敬呢还是学习波顿的黑色哥特风格呢。拜托,导演你认真一些,零分作文不是这么写的。和谐的社会里态度要端正一些。
倒是白人学历史的男孩和阿拉伯裔女孩的故事,平淡温婉,像是个小品文一般。没有太多的矫揉造作,自然之间透露出巴黎的另一种风情,当然还是有关于一见钟情。
还有小丑那段很是别致,虽然刚开始没有看太明白的时候我还恶语相加来着。但是让人记忆深刻。
其余的段落没有狗血的让我记住,都平平淡淡的当了酱油党。于是《巴黎》在一定程度上折磨了我。喜欢它的盆友们,绕道走吧。O(∩_∩)O~
《纽约》个人比较喜欢,那种剪辑的风格,和各个导演的手法。最喜欢的是酒店白窗帘那段,虽然有些看的不清不楚的,但是那种拿捏的腔调还是偶的爱啊,加上变形金刚男附带了帅哥可以看,算是我赚了。本来以为是岩井俊二导演的,那种逆光和泛白阳光的运用很有他的范儿。谁知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他的手笔,这回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化身宅男,只能说表现平平吧,不是我的款了。
姜文开场的那个父子贼的段落还是很有感觉的,只是不那么亮眼。倒是两个陌生人大老远相遇ONS拍的有意境。街头点烟的那两段倒是表现出了城市人的那种孤寂和疏离,夜晚可能很容易让人沉醉。爱在日出日落时的男主依旧本色。舒淇那段,舒淇还是那么美。
最后老夫妇那段就是深化的段落了吧。和《巴黎》不一样,《纽约》充满了或明晰或模糊的爱情。于是电影到最后用白头偕老来为所有的爱情祝福。你我垂垂老矣、蹒跚之时身边可还有爱的人在絮絮叨叨呢?正是这种历经岁月的温情让爱情多了一种解释。不是暗夜里的缱绻不是时间过后的厌倦不是陌路相逢的欣喜,而是经历平淡岁月的纯真。
PS:适宜人群 喜欢巴黎和纽约的人 对爱情还期待的人
终于写完了,以后看电影的心得会以这样的方式片段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