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伦理与科幻叙事+动漫作品既要有观感更需有质感+古代服饰在区分等级中的作用+昆曲的诗性之美
科技伦理与科幻叙事 ——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是掌握科技的强者;对于洪荒宇宙来说,人类只是沧海一粟。未知的高等文明似乎成为悬在人类头顶的利剑,随时准备给肉体凡胎的人类文明致命一击。当下的科幻创作成功把人类的这种焦虑投射于作品中。科幻作家尤其善于创设未知的生存场域,将人类置于科技弱势地位,使其遭逢难以预测的变故。在科技弱势处境中,人类该如何自处?如何对待异种文明?科幻作家在呈现不同伦理观交锋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伦理观点。他们认为在人类文明面临覆灭之时,生存才是最大的“善”。
与传统追星群体相比,“饭圈”的组织结构更为严密、行动更为一致,因此对粉丝的忠诚度要求也更高。在此前提下,“饭圈”内部对发言内容和形式都有严格限制。而在偶像形象和言论的反复渲染下,“饭圈”内部逐渐形成“回音壁”效应( 相似言论重复出现,对外部信息接受度下降 )。这虽然有助于粉丝对“饭圈”更加认同,但对判断力和自制力薄弱的未成年人而言,单调、重复的言论会影响其正常认知的发展,限制其获取正确的信息,从而影响其参与正常的社会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人做事存在“半途效应”(即“三分钟热度”)的原因在于急于求成。计划做一件事,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做到 尽善尽美 。不妨降低期待值,先着手开始,坚持下去,才有希望把别人做不完的事情循序渐进地完成。
动漫作品既要有观感更需有质感 —— 通常情况下,一部动漫作品能否受到广泛关注与喜爱,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还是趣味性。实际上,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感性判断,生动有趣固然能让动漫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度,但若缺乏本身应有的内在美气质,则难以长久俘获更多观众的心。所以说,动漫创作的趣味性表现应把握好度,最需注意的是,不要为了片面追求笑点而让趣味性变得肤浅,甚至过于俗气。只有那些在笑声之余,能让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的动漫作品,才能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仍不会“褪色”。
古代服饰在区分等级中的作用 ——周代确立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服饰形制、颜色、纹样、配饰等均被纳入用以“别异”的“礼”的序列,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区分等级的功能被突出强调。此后各王朝多以“定正朔、易服色”宣示政权的正统,服饰成为阶级差异的外化表达,即《后汉书·舆服志》所谓“故礼尊尊贵贵,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历代《舆服志》(或《车服志》)所载的服饰形制虽多变迁,但此核心思想却一以贯之。
从个体心理层面来看,年轻人“社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因在于, 对成本收益的错误考量 。的确,避免面对面的社会交往,通过通讯工具达成功利性的社交目的,能够极大地给自己的社会生活带来便利。但是这样一种规避带来的舒适只是表面的、一时的,可能让年轻人养成不敢走出生活舒适区的习惯,让他们更不倾向于外出与人进行面对面的互动。虽然在一时之间这样的生活可能是比较确定的、舒适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实也隐藏着巨大的危险。这也就意味着,行为者只看到了近在眼前的收益,却忽视了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到来的巨大成本。
国产品牌的兴起,与其精研中国消费市场, 适应 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有着直接关系。调研发现,很多中国品牌商不再走“从国外创意到国内山寨”的路径,而是通过发现消费者的 痛点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开发出更具魅力的产品。
好的网络漫画要有接地气的美学表达。在手机读屏时代,受众欣赏网络漫画多是利用零碎时间或休闲时间,往往 一目十行 ,不会凝神细察、反复咀嚼,这就要求网络漫画要具有通俗易懂、一目了然 的风格。
对待社会焦点,研究者应该保持 冷静,不能凭一时的热情解释,而要作出理性的分析。媒体不能为了流量,故意用耸人听闻 的笔调渲染它,小题大作、哗众取宠,以制造虚假的轰动效应。
竹溪的茶,它不止是一杯茶,更传递 了源远流长的故事和风土人情,它在岁月中以“和静之美”独处秦巴一隅。因为独特的自然气候,它的茶品醇厚而略显苦涩且经得起久泡,它不脆弱,经时光的磨砺洗礼独具沁人心脾 的淡淡清香。
科学普及,就是对“科学种子”进行二次加工,让它以 迷人 的方式呈现出来。读者在了解植物这门科学时,需要兴趣,需要更多的轻松感、愉悦感,继而开始思考 ,最终获得答案。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技术背景中,原先建筑技术和人的生活情感之间的朴素平衡,重新成为人们追寻的东西。当然,我们不会为了怀旧 而拒绝新技术的便利,木构建筑的精美每每体现出深刻的涵义:技术不需要以另类 的姿态存在,而是以自然的材料和平常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网络用语的 模式化,对于提高交流效率是非常有帮助的,几个字词和表情符号交换过后,双方就能基本确认对方所表达的意思。但这个特质也决定了线上交流所建立起的关系是脆弱 的,假若一个人因为忙碌只能简单回复,或者没有用一个表情收尾,那么对于另一方而言,就有可能会产生一些疑虑甚至 不满 。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给了我们尊文崇道的传统。人们尊崇的文化应是厚重的,而非浅薄的;应是 积淀的,而非速成的;应是润物无声 的,而非炫耀卖弄的;应是美化心灵的,而非刺激感官的。起码文化应是“有操守”的,而非“无底线”的。当今文化的快餐化、浅表化是整个社会的损失——把文化搞得面目全非 、庸俗市侩,恰恰是没文化的表现。
昆曲的诗性之美 ——从文学审美层面看,昆曲在本质上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的创作性意趣。昆曲出现前,元明时期民间南戏的文学风格是自然的、不拘的、俚俗的。至明一代,文人曲家认为,曲是中国传统诗歌脉络的正统延续,于是在昆曲剧本创作中,有意识地加入诗的典雅元素和含蓄风格。王世贞云:“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有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宛曲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不得不说,文人一直以创作诗歌的审慎态度对待昆曲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