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职业演员是如何为电影增值的?


>>>
你知道有哪些电影运用了非职业演员吗?有哪些电影全是素人演员吗?事实上,影史上导演启用非职业演员获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2019年的一部《平原上的夏洛克》,让我们看到了“又土又酷又浪漫”,它深谙中国乡土与人文,对中国乡土人情、熟人社会产生了一些思考。其中演员就全部来自农村素人,给予了影片极大的真实感,制造了一种“逼真的幻觉”。

“非职业演员”是指不专门从事表演专业,仅由摄制组临时邀去扮演某种角色的业余演员(《电影艺术词典》)。
其实,在电影诞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中就已出现了非职业演员的身影。而真正让非职业演员成为荧幕的主角,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的,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它打破了此前非职业演员仅作为道具、布景之类的背景元素存在的现象。


普多夫金曾经说过:“在银幕上‘装扮成’一个角色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情况下演员表演的就是他自己。导演的工作不是强迫演员创造本身没有的东西,而是让他利用自己的特征尽可能生动、深刻地表现自己。
非职业演员与角色高度契合的形象与气质,为影片带来质朴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纪实风格是职业演员所无法比拟的。巴赞的纪实美学强调电影对于生活的复制,他认为电影就像是人的眼睛,应该完全复制生活的片段和细节,使“生活在银幕上流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中,特吕弗的自传体电影《四百击》、《偷吻》、《婚姻生活》、《爱情狂奔》就采用了同一位非职业演员来扮演男主角安托万,扮演者从少年时代开始,随着剧中人物一起增长年龄直至中年,因而在银幕上造就了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非职业演员在西方现代电影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东方电影中也有着非凡的表现。东方民族中所特有的文化和乡土情结,使此类题材的电影非职业演员的运用和影片风格相得益彰。
韩国影片《爱·回家》运用非职业演员讲述了一个十分动情的亲情故事,外婆的扮演者金亦芬是一名在只有8户人家的山沟里生活了一辈子的普通人。影片中“外婆”始终没有说一句话,然而她脸上的每一道皱纹、头上的每一根头发都在“说话”, “外婆”的面相已经成为代表“母亲”的精神符号,这种面相的真实感显然是不能通过化妆实现的。

贾樟柯的《小武》中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小武的扮演者不是真正的小偷,而是学生。“小武”在镜头前压抑紧张的神情,盲目无措的下意识举动恰当地表现了“边缘感”。

虽然非职业演员不是影史上主流演员类型,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他们的存在丰富了电影创作类型,增值了电影的纪实性表达。
资料来源:
[1]江颖婧. 电影创作中的非职业演员及导演对其运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2]王梅.论电影非职业演员表演的“真实感”[J].电影文学,2008(11):33-34.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