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消息】刘俊男教授《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出版

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副会长刘俊男教授
作者简介:
刘俊男,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与重庆师范大学等共建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等。
刘俊男教授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出版!

作者:刘俊男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字数:755千字定价:236.00元
内容简介
该书内容涉及到中国新石器时代各考古文化区的生业状况,社会基层组织尤其是家族(家庭)组织和国家组织的演进,以及上层建筑中的宗教信仰等诸多问题。通过对中国江汉地区、江淮下游地区、河套及周边地区、中原核心地区、海岱地区、西辽河地区等六大考古文化区,自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演进的研究,提出了原始社会的神邦,进入国家后的城邦、霸国、王国、帝国等“早期文明演进五个阶段”的理论。该书首次摈弃“酋邦”而使用“神邦”概念,在早期文明演进“邦国、王国、帝国”三大阶段理论基础上,提出应加上长达千年的霸国过渡阶段;认为中国南北早期文明各有特色及成就,而南方在早期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更早、更重要;在南方主体文化北渐的推动下,约4000-3700年前在中原形成了多元一体民族文化中心;认为5000年前文明起源之时,虽然已经出现金属冶炼,但当时金属并未用于生产,是石器加稻作最先敲开了中国南方文明的大门;通过与西亚文明演进的对比,认为中国的世俗国家,即文明社会,比西亚等地更早。
目 录



出版附记
《生业与文明——中国南、北及西亚上古社会组织演进比较》2021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重庆师范大学历史系刘俊男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题报告《中国南、北两大生业区早期文明进程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755千字的学术专著,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作序。
责任编辑:李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