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痛苦
在之前,有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大概就在2018-2020,我有过时常要花时间去处理情绪的问题。内部,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没有理想中的结果;外部,现实反馈不好,尽管自以为已经努力。就我还记得,当时我一直在埋怨和责怪自己,怎么会连自己都管不好,做不到一个情绪平稳的人。但现实情况是,我愈发地企图管制某种情绪,亦或者是否认某种情绪,而后所带来的内耗和反噬愈发地严重。这种严重程度甚至影响了对自我的认知,因此陷入一个死循环里面。
其实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痛苦,本质上可以不完全地归因到两个方面:一是,现实自我、自我认同和时间尺度上的错配,例如,希望自己从半山腰跨越到山顶,但登顶的时间只给到30分钟,而不是实际所需要的4个小时,甚至乎更长;二是,自我坚守的信念和市场在当下做的事情上的错配。
对待前一种痛苦,很多人会劝说,自己要和自己和解,最后会转换到逃避原有的痛苦中去,即放弃原有的目标。其实逃避原有的痛苦,没有什么贬义,它在实际上调节了现实自我和自我认同之间的差距,但是,若自我认同很坚定,我就是要做那件事情不可,那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拉长时间尺度,用周期去衡量自我和目标的差距,调整本来错配的时间,让自己一步一步地走起来。
而后一种痛苦,我还没有什么经验去应对,但从别人的经验看来,要么就是调整原有的信念,要么就是找到合适的市场,最后在同一时间空间,在市场中获得正向反馈,反哺到信念上。调整原有的信念,相较于后者来说,算是相对容易的,毕竟改变主观条件所动用的资源也相对较少。找到合适的市场,需要恰好的方法和环境,而在此期间,尽量减少外部环境与自身信念之间的摩擦,例如找到合适的团队,或者是合适的平台,前者占更大的比重。
最后回到面对痛苦这件事情上来,要是换作以前的自己,更加坚信的是「痛苦是常态,要更加勇敢地追逐痛苦」,而现在,为何不尝试将痛苦视作一个信号,一个可以告诉我这件事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走错了的信号?
当信号发来,再去深究其因果,随后再等待下一个信号的到来。
© 本文版权归 Kathryn Ho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