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354+445)考情分析及经验分享
各位学弟学妹大家好,我是考上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姐。苏州大学风景优美,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苏州大学教学实力雄厚,无论是在学术资源还是在学习环境上,都是比较不错的发展平台。接下来,我给想要报考苏州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的小伙伴们分享我过去一年的备考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考情分析
1、招生专业目录

2、近三年录取情况

3、2021拟录取详情

4、初试分数段人数

5、复试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推免生除外)
6、学制学费
学制:3年
学费(全程):30000
二、经验分享
1.参考书目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方汉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等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倪文锦、谢锡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45-汉语基础
《高级汉语》(王建军,高永奇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
《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
补充书目:《现代汉语》(黄廖版)上下册
郑克鲁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辅导习题集)》
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册)》
钱理群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刘珣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2.考试经验
我本科就读于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在大学期间,我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想要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并将目标设置成苏州大学。很早就听说过苏州大学考研竞争激烈,尤其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初试题目很难。对于我这种大学专业学的半斤八两且还是校外的考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这让我处于焦虑之中,学习也失去了动力,后来我想通过报班的方式来提升我的学习效率。
经过一番比较和分析,我选择了考研芝士。考研芝士根据我自身的情况迅速帮我匹配到了直系学姐对我进行一对一辅导,学姐给我做了详细的课程规划和复习计划,还告诉我复习的重点和方向,节省我大海捞针似的搜寻考试资料和复习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还有督学老师全程陪伴,及时提醒我复习规划和考研重要事项,简直是我这种懒人党的福音。最终在考研芝士和学姐的帮助下,我成功上岸苏州大学,完成了我的逆袭。
考试分值占比
345-汉语基础:汉语语言学基础(80分)、汉字汉语应用能力(40分)、汉语语言分析(30分)
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简答题(30分)、论述题(30分)、分析题(40分)、写作(50分)
以下是我具体的学习规划
3月份-8月份(基础期):熟悉并背诵参考书,梳理知识点,搭建知识框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足以应对考试,绝不是考前几个月临阵磨枪、抱佛脚的事情。这就要求考生要提前复习,最好是在3月份或者更早之前开始复习,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提早准备,才会离上岸更近一步。
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从黄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入手,这本书非常重要,很适合打基础。建议是复习完一节知识点及时做课后习题来检测自己的复习情况,对不会做的题目再去巩固,这样知识掌握才会牢固。复习完整本参考书后,对应着目录去做知识框架,先做大框架,再将小框架镶嵌其中,并标注好重点及难点。做框架的目的一是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二是可以和《高级汉语》进行对比学习。
《高级汉语》要和《现代汉语》对照着来学习。《高级汉语》这本书也很重要,考察的知识点很详细,以填空题为主。大家在复习的时候要面面俱到,不要遗漏下重要的知识点。
专业课二考察的题目很灵活,主要是主观题为主,侧重考察考生对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尤其是作文部分,要更加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因为专业二考试过程中,时间很紧张,需要大量的书写,往年有很多考生出现作文写不完的情况,所以大家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一些通用素材和案例,写作的时候可以直接拿出来用,这样会大大节约作文的书写时间。《中国文化概论》、《外国文学史》、《对外汉语教学引论》是必考内容,大家一定要熟知熟记。因为专业二考察的内容又杂又碎,几乎是多个学科的融会贯通,背诵的时候要有技巧的去背,理解性的背诵对知识点的记忆会更加牢固,可使用框架整理法、关键词串联法、、理清时间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等方法去背诵,效果可能会更好。还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时记忆不清晰的地方或者容易遗忘的地方记下来,方便在路上和吃饭的时候背诵。
9月-11月(提升期):做真题,熟悉和掌握出题的内容和方向。
做真题是熟悉出题方法、掌握出题思路、及时调整复习方向最有效的方式,主要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上述文章也提到了专业课二的考试时间非常紧张,如果不练真题,到考场上很容易出现时间分配不均匀的现象。为了避免这一点,平时拿出150分钟的时间,静下心来,认真的做一套习题,看看每道题用多长时间合适,能给写作留出多长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答题的时候尽量保持排版整洁,内容清晰有条理。有的题目可以结合案例来分析,这样更有说服力。另外,做真题的时候,将题目中不会的部分标注出来,进行加强记忆。
在做题之余,专业课的学习也不能落下,这个时候可以拿着之前做的知识导读或者框架去背诵,脱离书本,去检验自己的背诵情况,抓紧时间多背诵几遍。
12月(冲刺期):查漏补缺,补足短板。
12月是考研的最后一个月,也是关键的一个月。一方面要回顾之前做错的真题,进行加强记忆。另一方面还要背诵参考书中的知识点,建议通读一遍参考书,检查是否有一些边边角角没有复习到。
除了正常的复习以外,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到了考试的最后一个月,很多同学都会出现焦虑的现象,这也很正常,但是不要让焦虑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如果发现自己有焦虑过度的现象,可以进行适当的自我调节,不要因为比别人的进度快就沾沾自喜,也不要因为比别人的复习进度慢就紧张不安,保持自己的进度就好。
三、就业情况(2020年)
1、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4.35%
2、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就业(81.91%)、升学(6.13%)、待就业(5.65%)、灵活就业(3.29%)、自由职业(1.81%)、出国(1.13%)、自主创业(0.08%)。
3、硕士毕业生就业去向:202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占比57.75%,其次是上海市,占比6.62%。
4、硕士毕业生就业行业分析:科学研究人员(10.23%)、教学人员(17.55%)、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2.92%)、其他专业技术人员(7.17%)、工程技术人员(17.0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5.3%)、其他人员(2.24%)、公务员(5.6%)
5、硕士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程度为:97.98%
以上就是我的考试经验,可能不适用于任何人,大家可以参考我的经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经验。考研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同样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期间会经历一次次跌倒,也会经历一次次失败,我们要擦干泪水,继续前行。“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相信我们有辛苦的付出,就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希望各位小伙伴都能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