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从来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狭窄的思维方式 | 《索拉里斯星》
如果只用我们的尺度行事,那么我们一定会彻底失败。

想象一下,外星人是什么样子的,
是电影《E·T》中的样子?
是电影《降临》只能看到爪子的样子?
还是我们从未认知过的生命形式?
本周的读书报告,就来聊聊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索拉里斯星》,看一看另外一种生命的存在形式,是如何折磨人类的心境,如何让人感到神奇的。

《索拉里斯星》一直霸占虚构类图书榜单前几名,我说的不只是最近几年,而是它超过五十年的声誉。译林出版社这次出的科幻系列,就让它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而我也终于读到了这本神作。
波兰科幻大师代表作;
电影《飞向太空》原著小说;
太空想象的天花板;
无法超越的科幻神作...
这都是这部《索拉里斯星》头顶上的光环。
它创作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经问世,莱姆就直接把波兰的科幻创作水平带到了世界第一梯队,甚至无法超越。

它到底好在哪?
我估计只有读过它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厉害之处。
《索拉里斯星》是我读的第二部科幻小说,上一篇还是因为2019年要看《流浪地球》那部电影,提前恶补完了原著。刘慈欣同样厉害,但这本《索拉里斯星》呢,带给我的思考更多一些。
简单的说一下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它讲述了一位独自前往索拉里斯星的宇航员凯文尔,在着陆后所看到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画面。
这里有人死亡,有人发疯,还有一片能够读出人类大脑里最深处的记忆和恐惧等心理活动、像胶状物一样的大海。这片大海具有复制所有经过它海面的东西的能力,能形成对称的、坚固的一些模型,然后会在不同的时间破碎消失。

最让来到这里的宇航员感到崩溃和不知所措的,是索拉里斯星上的那片大海,这个超出人类对生命认知的生物体,能给每一个人带来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每个人内心中一直放不下的,或者有愧疚的那个人,或者被称为秘密的一个人。
凯尔文也见到了自己的客人,他不知道这个客人是怎么来的,客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来到这里的。但是呢,神奇的地方就在于,这位客人,她就像在地球上的人类一样,有温度,有心跳,有和凯尔文共同的记忆,但她不是机器人,而是看上去完全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一样。

凯尔文很熟悉这位客人,因为她是十年前在和凯尔文发生争吵后选择自杀的妻子,叫做哈里。这个时候,在遥远的索拉里斯星,竟然出现了凯尔文已经去世的妻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这位哈里像凯尔文的影子一样,怎么都甩都不掉,有一次凯尔文把骗进一艘火箭上,发射到了索拉里斯星的近地轨道上,然而等他回到卧室,发现又有一位一模一样的哈里坐在他的床上。
这更让他感到奇怪了。

最后,凯尔文通过查阅了关于索拉里斯星的历史资料后,才慢慢明白,所谓的“客人”都是假的,是索拉里斯星上这片大海反映出来的自己心底里最深最深的那些记忆而已,且形成了一个具象的人。
可能是因为怀有内疚,可能以为懊悔十年前和哈里的争吵,使哈里死亡,凯尔文对索拉里斯星这位新的哈里,可以说是一种感情上的弥补,非常珍惜着眼前的哈里,仿佛自己曾经失去的爱人,在这里复活了。甚至想带她回到地球。但明显这不可能,因为凯尔文一旦离开索拉里斯星,大海就无法反映出他内心的记忆,哈里也会随之消失。
后来哈里呢,也意识到自己不是真正哈里,她不忍心凯尔文继续陷落在这虚假的感情里,虽然也很爱凯尔文,可依旧选择让凯尔文的同事斯诺特,用一种在索拉里斯行研究出来的机器,结束了自己被称之为生命的生命。

并给凯尔文留下了一张字条:
亲爱的,是我主动提出要他这样做的,他是个好人。我不得不骗你,这非常不好,但没有别的办法。我求你一件事,听他的话,不要伤害自己,和你在一起的时光真的很美好。
说实话,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像凯尔文看到这张字条时一样,我希望凯尔文能珍惜这次机会,珍惜自己爱的人,不要再像十年前一样那么轻而易举的选择忽视,选择争吵,选择不在乎。但还会有这样的机会吗,再也没有,也从来没有。
失去了,就真的失去了。
这里也是我认为达到了全书最高潮的情节,十年前,凯尔文因为和哈里争吵,哈里选择了自杀,凯尔文体会到了失去爱人的痛苦;十年后,在索拉里斯星,凯尔文又一次经历的失去的痛苦。就像是在不断的扒开自己刚刚愈合的伤口,是成倍的伤害。
是一种惩罚也好,一种警示也好,我对于凯尔文和哈里的感情纠葛,的确觉得好可惜好可惜。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当初凯尔文珍惜那段感情,如果当初没有那次争吵。
最可惜的,就是,没有如果。
所以读到这里呢,我也真心希望大家珍惜身边的人,一定要好好珍惜,永远也用不到《大话西游》里的那句:
“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但是我没有珍惜。如果...”
可惜再也没有如果。
以上是这本书的感情线,如果莱姆这部科幻作品仅限于此,那就不足以称之为科幻天花板了。
而下面要分享的呢,是莱姆带给我更深的思考。
还记得导语处的那句话吗?
如果只用我们的尺度行事,那么我们一定会彻底失败。
凯尔文在索拉里斯星遇到的所有看起来荒唐的事情,奇怪吗,神奇吗。但是所谓的荒唐、奇怪、神奇,又是谁发出的感叹呢,没错,是凯尔文,是我,是每一个看到索拉里斯星那片大海的读者。
不过,
若是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这个所谓的神奇,可能就不神奇了。
在人类发现索拉里斯星之前,索拉里斯星是不是就已经存在了,索拉里斯星上的大海本身就具有能够反映生物内心记忆的能力,只是人类登陆索拉里斯星的时候,也带来了自己脑中的记忆,和不为人知的秘密,恰巧碰到了这片大海。而大海,只是无意识的把自己心里的秘密反映出来了。
索拉里斯星上的大海不是针对我们人类,故意要把这些记忆反映出来,它只是单纯的,纯粹的,没有思考的,是在收到生物信号后,自然而然的一种反应,对于凯尔文来说呢,就是为他带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让凯尔文感到神奇,甚至感到痛苦,但这绝不能归因于索拉里斯星,更在于他自己。它没有故意伤害任何人,而是人们自己在和自己做着纠缠。

它的这种能力是一直存在的,只是人类没有见过,才会说神奇。对于索拉里斯星上的那片大海来说,这就是人家本来的样子,和人类去不去其实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人类只是发现了它,而不是发明了它,就像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发现真理,而不是发明真理一样,很多事情其实就是人家原本的样子,而我们呢,总是以世界,甚至宇宙的主宰者的身份,去认识那些我们看起来神奇的事情。
所以,莱姆更想表达的是:
神奇的从来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们自己狭窄的思维方式。
比如说,我们通过朋友圈,视频网站看到很多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人呢,经常会用惊讶或是嘲讽的语气指着人家博主说“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啊,咋这么奇怪呢!”这类的评论。我看完这本《索拉里斯星》只有,但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会觉得这位朋友的眼界小了那么一丢丢。因为包括我在内,没见过的生活方式太多太多了,这世上有标准的生活方式吗,没有。也永远不会有。
我不是说遇到令我们惊叹事情,要做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惊讶自然会惊讶,因为都是开阔眼界的机会,只是不能因为自己没见过,而把用“奇怪”“异类”或者“神经病”这样的标签去定义别人,甚至用嘲笑来去面对第一次见到的事情,这就显得有些愚蠢了。
彼此的尊重和正确的认识,才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采取的生活态度吧。
虽然我还一直放不下凯尔文和哈里的感情,但后面这些思考带给我生活上的启示更让我对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肃然起敬,莱姆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可能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为人类担忧,因为我们有极大的可能在未来预见不同的生命形式,莱姆呢,就算是给我们提前做了太空探索的预告。
而对于我个人呢,我当然没有那么宏大的使命,只是当《索拉里斯星》缩小到我个体身上,它带给我的,是一种更加客观和理性认识世界和周围陌生人的启发。
不知道你是否读过这本神作了,如果有的话,希望能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留言。
以上就是本周的读书报告了。
我很推荐还没读过《索拉里斯星》的朋友,有机会读一下这样的经典作品。经过五十多年的畅销,自有它的道理。
欢迎关注公号南庭巷院。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儿
分享干货和读书心得,
在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我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