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Facebook元宇宙构想的檄文!
美国时间2021年10月28日,在Connect 2021大会上,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宣布 Facebook公司将在一个全新的品牌Meta下运作,这个品牌致力于推动元宇宙(Metaverse)走进生活并助力人们的联结,发明社区与促进商业。
【元宇宙的隐喻】虚拟经验梦见了你,还是你梦见了虚拟经验?
该公司的新标识,形似一只蝴蝶,让人想起《庄子》中著名的典故:“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这是对元宇宙重塑人类感知可能性的绝妙隐喻。

【元宇宙的技术性定位】元宇宙是这样一种技术性宗教内省的强化,扎克伯格是互联网教会里的卖赎罪券者。
"We ar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chapter for the internet, and it’s the next chapter for our company too."
我们正在居于这互联网新篇章之首,我们的公司同样如此。
"The next platform will be even more immersive — an embodied internet where youare in the experience, not just looking at it."
下一个平台将更加沉浸(拟真)——那是一个具身化的网络,你完全在经验之中,而非仅仅在旁目视。
互联网的发明难道不是技术界的基督降生吗?在尼采那里,人天生是艺术家——一种贪恋形式的动物,宗教人无疑是其中最贪恋者!互联网正是让现代人走向无限沉思与内省的现代形式。
技术性是人所意愿着保存和促进生命的,一类是保存而衰弱了生命(互联网),一类保存而增强了生命(宇航船)。保存和增强生命的人类意志,不能用技术性征服宇宙,转而征服自己——通过彻底地耗竭自己的生命而展现意志的强力!
最宝贵的东西的献祭,与那节制掉的自以为污秽是同一物。柔软、内在的社会与感知被互联网牵引着玩起了一次次的内卷与内爆,正如苦修士对幽深心境的不断递归。坚硬、外向的自然与身体被互联网排挤着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语与躲闪。正如苦修士队羸弱躯壳的鞭策。
太形式了,太形式了,生命在形式上证明了自己,生命在内容上否定了自己。
【元宇宙的可行性质疑】
“In the metaverse, you’ll be able to do almost anything you can imagine — get toge-ther with friends and family, work, learn, play, shop, create.”
在元宇宙中,你将想你所愿想,行你所愿行——与你的亲友一同,工作,学习,玩耍,购物,创造。
"You’ll move across these experiences on different devices — augmented reality glasses to stay present in the physical world, virtual reality to be fully immersed, and phones and computers to jump in from existing platforms. This isn’t about spending more time on screens; it’s about making the time we already spend better."
你将在不同的设备上流转这些体验--增强现实眼镜仍需保持在物理世界,虚拟现实则完全沉浸其中,手机和电脑取需要从现有的平台跃入。屏幕没有浪费我们的时间;而是让我们已经花费的时间更有意义。
1.能源问题:你并不能干你想干的一切事情,因为那需要算力和流量。

美剧上载新生里,一个脑将要死亡的人可以提前遗嘱或者家人决定,将其意识上载到网络中。
理论上你可以在虚拟网络中像扎克伯格所描绘的那样构造自己的完美世界,但那无疑需要庞大算力的维持;对于活体的虚拟现实而言,你的自然身躯和虚拟网络之间的连接也需要庞大的数字通路。因此你也需要一种算力,流量,正如现在的运营商所卖给你的。但这些的基础都是能源。
图片里是每个月只有几十兆流量的线上贫民,他们不能想象过于艳丽的衣服,只能呆在白色立方体的房间里,唯一的娱乐是读一读电子书,即使这样,当他们想象活动过于强烈时,机会耗光流量,意识陷入停滞。
如果人类无法取得稳定而长期的能源,那么每个人的完美虚拟经验的许诺就是一句空谈。能源-流量-算力,将是元宇宙时代不平等的起源。
2.还原问题:元宇宙提供的经验能比自然经验更有吸引吗?

对于人工智能而言,现今的技术始终无法实现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跨越。人类的生物大脑是目前已知的能够产生智能的存在。
通过模拟生物大脑的实现强人工智能这一条路径,能够彻底还原大脑的物理层最底限的条件。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硅、金属或其他材料作为基地也可能产生只能,但在这一思路下,如果物理层都还原不了,是产生不了强人工智能的。
通过模拟人类思维的形式特征来实现强人工智能这一途径,会遇到“意义”的生成问题,即纯形式的编程架构无法产生能知和所指的稳定而有灵活的结合。即使是给程序价上能输入治疗的传感器,程序也无法理解这个,只能作机械地对应。
因此,元宇宙时代,通过虚拟现实能够完全还原人类的自然经验吗?这一还原遇到的阻碍,某些地方与人工智能遇到的阻碍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虚拟现实还有一定的脆弱性,即它的基底是一个开关。阿尔伯特·伯格曼启示我们,即使虚拟现实可以和自然经验让人分辨不出。但自然经验的基底镶嵌在整个世界的文本结构之中,你要完全切断它是很难的。虚拟经验的基底却是一个个电源开关,即使我们可以将虚拟现实接口制成无数芯片植入身体,也改变不了它们都是一种单薄性。开关一旦关闭,储存在云端的经验就对我们不可见。
3.来源问题:想象力最为虚拟现实中的宝贵动力,能够在虚拟现实中再生吗?

如果元宇宙的设想成真,那么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无疑拥有巨大的价值。
但首要的一个问题是,想象者也是虚拟世界底层硬件的架构者吗?就像现在的数字插画师也是软件编程者吗?如果不是,那么想象者的能力发挥都是以一些理智的编程者的工作为基础的,这就使数理逻辑成了想象力的底层,虚拟现实的想象力有可能超越数理逻辑的先天决定性吗?
其次的一个问题是,没有自然经验的补充,虚拟经验能够自我再生产吗?这样的现象完全有可能,全体人类的多数经验发生在虚拟现实之中,自然经验的产生寥寥无几。自然宇宙被放在元宇宙的后位,前者的经验丰富性完全被遮蔽,后者的经验丰富性何以可能。
我匆匆写下这些。本想尖锐地批判,但个人见识和情感强度难以为继。最后只成了简单罗列一些自己的感悟。我们目前的德性已经证明了我们很喜欢线上,元宇宙的到来想来不会给人们心理造成什么底处,最大的限制其实在技术和制度上。但我觉得技术突破对元宇宙又是很难的,制度架构也没什么苗头。暂且如此。后续在修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