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弱我有理?重度脑瘫不是挑战CATTI考试规则的借口!
近日,知名重度脑瘫女翻译胡婧发表公开信质疑CATTI评分流程的新闻在翻译界可谓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译者们众说纷纭,有坚定的支持者,有客观的怀疑者,其中也不乏含沙射影的“柠檬精们”,我们先回顾下该事件始末。
主人公胡婧,1984年11月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3个月时得了一场大病,6个月时被诊断为重度脑瘫。她没有上过一天的学,只能用脚打字,却通过自己顽强的意志自学成为一名高级英语翻译,先后翻译、审校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出版了六部译著。
今年6月,胡婧参加了CATTI二级笔译考试,当她发现最终成绩为综合79分、实务51分时,感到无法接受。她认为,凭多年积累的翻译经验,不至于通不过这项考试,于是她立即申请复核,复核结果显示成绩无误,且官方不允许调阅试卷或重新阅卷。她认为,这种做法不人性化!遂于 10月22日在其公众号上发表致人社部和翻译院的一封公开信,公开质疑CATTI评分流程。
笔者深深地敬佩胡婧身残志坚,勇于挑战的巨大毅力,也佩服她敢于发声的勇气!然而,这一次,我站CATTI!无他,只因为一句老话,无规矩不成方圆。
老子的《道德经》有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古语也常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这所有的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规则,意指人们的行为要在一定的规则之下进行,方为正道。而这世间万物规则的形成,在其跨越数十年,甚至数几千年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赋予其特有的属性,这便是一个相互磨合,相互妥协,集大成于一体的过程,因此,不可避免的有所取舍,无法兼顾方方面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个人的利益、喜好等作为出发点去质疑、挑战,那么试问整个社会该如何运行?小到一场考试,大到一条法律,规则乃至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更何况还有法不容情,合情合理不合法的事情存在,试问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来挑战一下,这个世界岂不是乱了套?
其次,不以出身论成败的说法,自古就有,世间英雄皆不问出处。笔者认为,像胡婧这样优秀的译者,她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足以证明她超凡的能力,为什么非要通过CATTI考试这一条路来继续证明呢?有这个证书,锦上添花,没有,又如何?就像笔者,非英专,同样也没有考过CATTI,但是并不妨碍笔者跟数十家翻译公司及其出版公司合作,多年来,翻译水平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也有了小小的口碑。作为一个曾经多次参加CATTI但没有通过的考生来说,笔者并不否认CATTI考试题目和评分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既然我想通过这个考试,我想拿到这张证书,那么我愿意不断地去努力、学习,调整自己的方向。
再次,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该学会的是对规则的尊重,正如在马路上通行,连小孩子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道理,也许这个灯的长短设置未必就那么妥帖,但我们依然要遵守。见微知著,其他的事情也是如此,只有每个人都在制度下安之若素,社会才能正常运行。说回到CATTI,如果通过不了就去质疑,那么这样的行径无疑是有点耍赖了。而且,还仗着自己的某种“身份”去裹挟,那就更有些不太妥当了。如果非要说某种“身份”,那么笔者作为一个身患绝症、40岁以后才开始自学翻译、先后翻译审校数百万字资料,出版十几本译著(含审稿著作,已出版7部,剩余5部正在出版中)的译者,岂不是更加有质疑和挑战的底气?然而,我弱就得我有理吗?窃以为不见得!
我们再来看一下胡婧是如何CATTI考试的,通过她的公众号可以了解到,她这次得以参加CATTI考试是多方努力的结果,正常的CATTI二笔和三笔考试时间为上午两小时,9点-11点考综合;下午13:30-16:30,三小时考实务,合计5小时,她的用时是7个多小时,显然考试中心也是特事特办,为她另外增加了2小时的考试时间。如此看来,不可谓不人性化。然而,遗憾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自己考不过,不从自己的方面找原因,反而挑评分规则的刺,就像是一场跨栏比赛,别的参赛者,想的都是如何努力,跨越栏杆,但有的人另辟蹊径,想的是,这栏杆立在这里不对,岂不是让人笑掉大牙?诚然,栏杆的设置可能有其不合理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质疑规则的理由!更不是堂而皇之,以一种“我弱我有理”的姿态去挑战的理由!
笔者相信,现实中有很多默默无闻的译者,同样的身残志坚,甚至失去了视力也坚持奋斗在翻译的第一线,我们看不到他们的发声,也许是因为他们即为规则的践行者,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身份”的力量。在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流量所起的巨大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味的打击,我们看不到事实;但一味的瞎捧,我们也同样会被蒙蔽双眼。
社会在发展,在进步,规则也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修正,甚至消亡,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而我们每个人要做的,首先是尊重,在尊重中认清客观现实,在认清现实中求变革,这才最重要的,也是我们每一个译者应该身体力行,去实践的结果。
2021年10月29日 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