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期“诗同读•经典”: 我腾空我的笼子藏身世界 弗罗斯特《无锁之门》
诗者:倪志娟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年3月26日——1963年1月29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他曾当过新英格兰的鞋匠、教师和农场主。他的诗歌从农村生活中汲取题材,与19世纪的诗人有很多共同之处,相比之下,却较少具有现代派气息。他曾赢得4次普利策奖和许多其他的奖励及荣誉,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
无锁之门
[美]弗罗斯特倪志娟译
许多年过去,
终于传来敲门声,
我想起这扇门
无锁可用。
我吹灭灯,
踮脚走过地板,
举起手
对着门祈祷。
敲门声再次响起,
我的窗户是敞开的;
我爬上窗台
跳到屋外。
头探回窗子
大声说,“请进”,
无论敲门的
究竟是什么。
因此,在敲门声中,
我腾空我的笼子
藏身世界,
任岁月变迁。
The Lockless Door
By Robert Frost
It went many years,
But at last came a knock,
And I thought of the door
With no lock to lock.
I blew out the light,
I tip-toed the floor,
And raised both hands
In prayer to the door.
But the knock came again
My window was wide;
I climbed on the sill
And descended outside.
Back over the sill
I bade a 'Come in'
To whatever the knock
At the door may have been.
So at a knock
I emptied my cage
To hide in the world
And alter with age.
主持人语
王彦明
显然,这是一首充满迷人气息的小诗,羚羊挂角一般,在戏剧化的场景中,让我们陷入探寻的快乐。而弗罗斯特也喜欢于让我们体验“智慧”的妖冶,“无锁之门”,从设置到确认“无锁可用”,及至“对门祈祷”……似乎都意味着这种闭合形成的虚妄与荒诞。而窗外与窗内,是否在打通中,形成了对接与对峙?自我与外物,又是什么关联?
很轻易地,我们就陷入了弗罗斯特的精神圈套,在抗辩中就不自觉的陷入其中,从自我观照到世界分析,从这一幕进入到群体的状态理解。而这结尾,似乎在揭示谜题的答案,也只是在“空”的状态中,将诗意进一步弥散。精神世界的“门”与“锁”,总是可以和现实保持紧张的关系,却不疏离。
这一期,我依然希望朋友们给予这首诗更多空间,为诗歌和意义松绑,我觉得这很有必要,甚至可以说些反话和不满,那多么好。在这期里,于坚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诗学观点,还拿出了自己的翻译作品(如果他认可的话);而琼瑛卓玛则以创作的形式,将此诗进行二次发掘;卢辉老师、黄韬和以薇以技术路线的分析,是这几年我见到的做得最漂亮的;右骑、黄土层、白鹤林、老四和王静新等师友,分别以经验为这首诗注入了活力;最后交稿的黄涌兄,再次将此诗的诗学空间恢复原态,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感谢所有朋友的倾心付出,让弗罗斯特立体起来,让评论的意义与形式,充满生机。
于坚:汉语诗歌必然朝向身临其境去想
这首诗很难译,作者是通过虚构的身临其境抵达的某种形而上暗示。中文译不清楚的就是身临其境。有许多为什么?例如为什么窗内窗外?诗一旦要问为什么,诗就卡住了。我用这个原文在百度、有道、GOOGLE译了下,意思倪译得差不多。下面是我的意译,我觉得还是不清楚,主要卡在最后一段的因此二字,在汉语中,只有论文才用因为、所以这些字眼。最后一段相当不好,就汉语来说,像是结论。汉语诗追求的是老杜所谓:篇终接混茫。这或许是弗罗斯特最好的诗之一,窗外,窗内,敲门声都是形而上的,并非身临其境。但是汉语必然令人朝身临其境去想。
无锁之门
弗罗斯特
很多年过去了
敲门声传来
想起一扇门
已无锁
我吹熄了灯,
踮着脚尖走在地板上,
举起双手祈祷
对着门
敲门声再次响起,
窗台很宽
我爬上跳出
走到外面
又回到窗台上。
大声说,“请进来吧”,
无论谁在敲
声音可能是在门那儿
所以它一敲
我就清空了笼子
躲进这个世界
生长
卢辉:诗的戏剧情理
戏剧情理的诗作,类似于一幕独幕话剧,可人可物,或是隐形的人。就拿这首诗来说,敲门声是谁发出的,门究竟是无锁之门,还是有琐之门,这一切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为何是无锁?为何对门祈祷?为何说门指窗?为何我成了“双面人”?为何要腾空笼子(房子)?为何世界的门能罩住笼子的门?一系列为什么构成了一扇追问的神秘的门,这样的“神设”,符合戏剧情理的象征架构与情味点染。
右骑:世界向我敞开
无锁之门是一种通往过去又通向未来的可能。其结合了“无锁”和“门”两种特质,不如说更像是一把钥匙。
敲门声唤醒了我,提示我还有一扇门的存在,一扇无锁之门,等待的心境被岁月消磨,门响了,我首先想到的,是这扇门,已无锁可用。
我曾用一扇无锁的门锁住了自己,门被敲响,我模糊觉察到,过去难以割舍的可能已经淡出了记忆,麻痹了生命。
门外是谁,是久盼故人归,危险的闯客,还是陌生的善意,我对着门祈祷,不在祈愿,不在寻求保佑庇护,祈祷是在祭奠,平静、心怀感激地缅怀过去,曾几何时,阖着双目坐在扶手椅上,竖起耳朵全神贯注留意门外的声响。
敲门声再次响起,完成了对过去的祭奠,然后我想到,我已在我的笼子里藏了太久——我跳上窗。不管是什么,进来吧!我的背后和我的面前都向我大敞开。
黄土层:从现实世界摇响精神之铎
读这首《无锁之门》,由不得人不想起弗罗斯特那首著名的《林中路》。他善于在现实的镜像里进入,上升到哲理层面,引发出对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无限的况味。这首“无锁之门”,乍读起来的确很晦涩难懂,清晰的叙事之下很难显形一个诗歌的灵体,供读者瞬间捕捉。这就是需要读者调动自己的神思,参与再创作。仔细阅读该诗,事件很简单:“我”在一间房子里住很久很久了,终于听到了敲门声,可这门一直没锁啊。这谁啊?我吃惊不小,暗暗祈祷。敲门声再次响起,“我”干脆从敞开的窗户跳到窗户外。又把头探进去,说请进!这个怪异的动作,把“我”横亘在了屋里屋外的“界墙”上了。此时此刻,谁在敲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已经从那所房子里出来了,或者说“我”一半在现实世界,一半在自我樊笼里。这时,两个世界出现了,但重心发生了很大偏移。至此,自我的精神牢笼由来已久,但是一直没有打破,连打破的动机都没有,机缘更是没有。而“我”可能存在的危机意识竟然没有觉醒。最终是这个莫名其妙的“敲门声”,让“我”腾空自己,藏身在外界,感觉到自己的不对劲,任岁月变迁而变迁。逐渐改变自己。
弗罗斯特这首诗要揭示的诗意大抵是这样的:我们往往一直关在自我制造的“无锁之门”里,出不去也无意出去。有时候,突然的外界干预,比如敲门声就可以打破这一切。打破的时候我们不是镇静的,而是惊慌失措的,像贼一样从自家的窗户逃出,这样怪异的举动说明自我的释放是艰难的,也是羞怯的,而一旦克服恐惧,“越过”去,也就是从自我的樊笼里越狱后,收获是很大的,也是必要的。这种收获,由恐惧转化成为欣喜了。人的心灵成长大抵也是如此。弗罗斯特善于叙事,简括清澈,要言不烦,又直击精神之铎。这是值得中国诗人学习的手法。
黄韬 :神秘主义的隐喻之花
弗罗斯特的作品里,总是洋溢着神秘主义的气息。《无锁之门》为代表的系列多义性诗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平衡博弈的痴狂与着迷。
这首诗歌中的隐喻性,不只是在“无锁之门”本身,仔细品读,就连“敞开的窗户”、“跳到屋外”以及“敲门声”都富含隐喻的张力。针对这首诗歌的主题争议向来颇多,有人说写的是情事,有人说谈的是死亡,还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醉鬼邻居无心的“恶作剧”。但是我觉得,诗歌末尾的收束,似乎隐隐揭示了些东西:“在敲门声中”是一种持续压迫性的未知带来的情绪紧张惊怖氛围,“我腾空我的笼子”是因为“笼子”是自己造的,既然可以跳出来,为什么当“敲门声”响起的时候才跳出来?俗世之欲还是过分贪求?“藏身世界,任世界变迁”是最终不得已的亡羊补牢般的觉醒。
我一直想解开第一段的密码,“许多年过后,终于传来敲门声。”这个“终于”,既像是预期,又似是等待,作者这首诗其实隐去了敲门之前的漫长岁月,“我”在做些什么?前面流经的许多年,是让门无锁的原因,抑或是过程?没有锁的门,在一定程度上便消解了敲门的意义;没有锁的门,敲门让“我”害怕惊恐甚至“吹灭灯”“举起手对门祈祷”“爬上窗台”“跳出窗外”,这是情绪心理的悖论。
综合观之,我倾向于将这首诗解读为欲望的荒诞带来的意识自觉,供方家一哂。
老四:和世界情人般的争吵
弗罗斯特的墓碑上写有一句话:“我和世界有过情人般的争吵。”所谓“无锁之门”,可看作是他和世界“情人般争吵”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可看作是他一生精神历程的某种浓缩。
一扇没有锁的门,许多年后才响起敲门声,门可以随时打开,门内的祈祷者在期待什么?或者,根本没有敲门者,自己一个人臆造了声音,臆造了一次即将抵达的会面。他爬上窗台,跳了出去,就成了那个莫须有的访客。身份变化的过程,是腾空笼子的过程,时间在一扇无锁之门内外延续,在打开笼子和关闭笼子的过程中,岁月实现变迁。门从有形化为无形,精神的自由之境展露雏形。
通过《无锁之门》,弗罗斯特和世界“争吵”了一次,温和的、自由的、以爱为起点和归宿的争吵,以寓言式的门、窗子为载体;笼子和世界形成对应,也可以说,二者并无二致,都是精神领地的表现形式。腾空一个世界,藏身另一个世界,生命的门化为乌有,而锁只在心中。
白鹤林:内心的真实与开阔
在我看来,诗歌都是真实的,只不过一种是看得见的真实,另一种是内心的真实体验。看得见的真实,例如写山水草木,写世事万物,因为读者对这些事物往往都有一些基本的认知,或者已有作品中现成的形象,不必加入情感或者思想即可呈现出诗意。内心的真实体验,例如冥想顿悟,写想象感受,情感或者思想必不可少,对诗意的要求更高,因为诗人表达的东西是未知的无形的,或者是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变形,是某种自我的赋形。弗罗斯特就是一位擅于书写内心体验的诗人,比如他的名作《未选择的路》。
《无锁之门》想要表达什么样的真实体验?作者当然有一个主题或者故事。但由于他将之转化成为了我们习以为常的、物化了的意象“门”,反而衍生出了多种解读,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或者一种现代诗的典型:语言直白甚至生活化,意义却朦胧晦涩甚至歧义丛生。诗人寄托的“这扇门”,可能是对某位亲友或者恋人的思恋,也可能就是对于“岁月变迁”的一种描画……总之“无论敲门的/究竟是什么。”因为这门“无锁”,甚至窗户也是“敞开”的,说明“我”是一直充满期待的。
这首诗最难理解的地方是“我爬上窗台/跳到屋外。”以及“我腾空我的笼子/藏身世界,”希望有人来敲门的“我”为什么又要逃离或者隐藏呢?矛盾的反常的表达,让这首诗充满悬疑,也因此更加的迷人。
王静新:象征之门
弗罗斯特一生历尽艰辛和痛苦,他诗歌经常表现了孤独、悲哀、寂寞的内心世界。无锁之门,门是这首诗关键。从外部看,门内有一个丰富的心灵。从内部看,门关上是一种拒绝。门内的空间自成其丰富。但当来人敲门后,“我”爬上窗台,跳到屋外,“我”飞快的逃逸了。这让一个空间内真实的交流成为了不可能,形成了一种“门”的永存状态。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来猜测《无锁之门》的空间象征:诗倾吐着,语言的空间既渴望有人来敲门,但是在门敲响的时候,诗人却准备从语言的空间逃逸,逃逸到一个更真实、丰富的世界,来反观内部空间接纳外来者之后发生的情形。
一种关于诗歌、语言和哲学的洞察化作一个无锁之门的空间和事件隐喻。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正是这首“无锁之门”所传递了的可能。
以薇:观念而非语言,醍醐而非想像
弗罗斯特擅长写经验之诗,这首也不例外。但诗歌本身显然比1895年的那次外出借宿经历,有着比镜像更深远的景深。这种深度,便是隐藏在平淡无奇之下的静水流深。由此制造的张力,正是弗罗斯特诗歌的精妙所在。对于这首诗,姑且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把握。
脚本的意识。诗歌整体呈现出的强烈画面感,不是来自静态的素描,而像一串镜头,由密集的动词咬合着给出了故事的片段。这种依赖动词完成的编织,就像牵引观众目光的不是演员的华丽、而是肢体动作与台词所创造的舞台化效果。其作用在于让“我”拥有原型的意义。而由此形成的距离感,弗罗斯特则巧妙的借语言的直白、平实和原文富足的韵律予以了稀释与调和。
以少现多的技巧。蒲柏认为“雄辩或教诲的魄力和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简洁性”。但语言的简洁,并不意味着其作用于“观念”的是同等直白的揭示。弗罗斯特显然深谙其中的奥秘:如何以简洁的表述,抵达隽永、咀嚼与耐人寻味的境界。这种技巧,在这首诗中,一方面上通过异化真实经验的时空感,重点体现在诗歌的首尾;另一方面,对细节阐释的有意取消,成功赋予了象征的多元可能。不得不说,弗罗斯特对整体语言运用是充满工具性与理性的,带着数学式的骨感。也就是说,诗歌所能提供的容量与表达,依赖的是由非成长型语汇构成的整体。换句话说,对于弗罗斯特,词,就像台阶,他制造的是一个智性的登高过程,读者所能获得的体察视野同自身的经验维度成正比。
观念的子集。弗罗斯特诗歌的厚度在于他擅长把可供咀嚼的谜不动声色浓缩于画面的推演序列。这首诗中,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是弗罗斯特在诗歌的第三、四节设置的“我”对“对视”的取消,一个被藏匿的谜。整首诗看起来有着十分清晰的表达:关于孤独的坚守,耐心与坚持的补偿,一扇交出去留权利的无锁之门的真正意义,豁达的退让——让失去不是真得失去,而是拥有更为广阔的世界。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为何礼貌邀请“进入”却避开直接面对?答案,其实就卷裹在被取消的“对视”这一设定中。行为艺术家玛丽娜曾有过一场精彩的表演实践。一对一接受1500个陌生人的对视却依然无动于衷,但这种平静与冷漠终究因旧恋人乌雷的出现而被打破。在我看来,这场演绎所佐证的事实便是,在一种共性场面前,“对视”可以轻易达成某种链接。回到这首诗,很显然,这种“取消”达成的是完全的结束与开始。一个交还给“空”的空间,所给出的全然放下姿态,成全的正是双向的自由:一方面让最后“我”毫无挂碍的“藏身世界”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让后来者——诗中被吸引的但并不明确的指认(敲门声),可以以自主的方式“过客”这一场域,某种程度上它所写照的其实也是诗人的人生价值观。这种基于出色的心理洞察所给出的呈现,便是弗罗斯特诗歌简洁外套下,值得敏锐提取的骨骼般存在的“智识乐趣”。
琼瑛卓玛:独唱——读弗罗斯特《无锁之门》
1
我走在这样一条路上,它一半铺满黑暗,一半闪动光明。
我在半路失踪。
我没有找到路。
——我躺在地板上。
2
许多年过去,我还在原地
等一个声音。
我头发已斑白
我的眼眶并未安装眼睛
时间被撕裂
落在地面上,像一朵铁制的小水花
我却只有一扇旧门
门外紧张的空气里
停着一个敲门声,
一扇无锁的门是什么?
3
灯被吹灭了。
一个人吹灭了他的光
而地板移动脚印
我举起双手
双手垂落身后。
我在随时消失的祈祷中祈祷。
我从未祈祷。
祈祷与双手将我围困。
我背对着门。
门在我前方。
什么在我前方?
——什么是前方?
4
我的窗户敞开,
我跳入敞开之中
敞开距离门很近
我与它对望
它俯视我,窥探我,嘲弄我
——将我封存
5
“请进”
——请进来。
“来”自哪里?
“进”入哪里?
——从哪儿来?
——又会去(回)哪儿?
你是谁?
——“请进”
我不在。
——“我”在窗外
窗在哪儿?
一扇无锁的门里。
——“请进”
6
我跳窗,
——离开。
房子空了。
敲门声,你可以进来。
我并不与你同行。
也不合伙。
我不是你的影子,
你也不是我的。
——我在窗外的黑暗之中
黑暗是我的屋子。
门内是敲门声。
门内是虚空。
我在房屋之中。
——我看着虚空
虚空里有一个声音。
——谁在歌唱?
——时间悄悄流逝
——一扇无锁的门内。
——哪里有门?
——孤独!
——什么是孤独?
2021-6-5琼瑛卓玛于咸阳。
黄涌:弗罗斯特的“以物观物”
弗罗斯特在《论诗的形象》一文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诗歌创造形象,这形象始于愉悦,终于智慧。就像爱情一样,没人会真的以为那欣喜的感觉会是静止不动的。”作为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大诗人,弗罗斯特写作的意义在于,他构筑了美国传统诗歌与现代诗歌之间的“桥梁”,从而成为“交替性的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他善于用客观、直接、明确的形象把情感和思绪表达出来,并借一景一物,给读者以触动,一如王国维所说: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弗罗斯特曾说:“诗仅仅是由隐喻构成的”“最棒的是我的隐喻。”“我的诙谐风格就是我对隐喻的把玩。”《无锁之门》一诗,充分展现了他的这种对“隐喻的把玩”。
诗的写作源于诗人早年一次亲身经历——诗人追随爱人埃莉诺来到汉普顿,借居在一处偏僻破旧的农舍里生活。由于是独居,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诗人就很害怕。一天晚上,诗人听到有人在门外敲门,一时恐慌,便从厨房的窗户爬了出去。在爬出窗外的时候,诗人还不忘“绅士”(诙谐)地对着门喊了一声“请进”。当听到有人进来时,诗人便匆忙离开了自己的居所,而后在树林里待了一宿。清晨,当诗人回到自己的住处,发现原来是一位醉汉来借宿。这次的经历给诗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他便用诗来记录了这件事。弗罗斯特的“伟大”在于,在看似稀松平常的诗歌语言里,闪烁着多重“隐喻”,进而赋予了诗的主题多重象征意义。
在《无锁之门》一诗里,门为什么没有“无锁可用”?谁在敲门?我为何要逃走?我“腾空的笼子”意味着什么?等等,都隐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诗人在诗歌里,通过对这些“形象”充分“把玩”,深入探讨着“死亡”“爱情”“独居”等主题。譬如“腾空我的笼子/藏身世界”暗喻着诗人要摆脱的“现世的牢笼”,而走向“死亡”,意味着获得真正的“解脱”(“死亡”主题);又或者“无锁之门”经过多年“等待”,终于等来了有人“敲门”,诗人最终却“爬上窗台/跳到屋外”,这种“临阵退缩”,恰恰是很多爱情的“真实形象”。
布罗茨基在分析弗罗斯特诗歌时,曾有个观点:当一个欧洲人遇到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是一棵因历史而知名的树,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当一个美国人遇到一棵树,那么这就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相遇。人和树面对面站着,各自都带有原始的力量,没有任何关联……
这就是弗罗斯特写作的价值所在:他从来不给“诗”赋予固定的内涵,一切外在的意义都是读者所“触发”的——而现代诗歌的意义正在于让读者成为“潜在的诗人”。
下期预告
荐诗者:刘彦辰
颐和园,颐和园路
赵汗青
春天的雨下出了秋天的感觉。淋湿了
一座1912,一条1898。和无数个陈腐的春天里
山桃花一样,埋得浅浅的我们
比风流更薄的是
掩风流的浮土。几乎要胜过我
比四月更薄的绿胸脯
淅沥和回廊一起穿针引线。青青的天
缝着银色的雨,青青的手指
织过诗人掌心的湖面,如细瘦若小鱼的游船
迷途进暧昧的烟波。攥出一个起雾的锦囊
拆开,掉落一颗水落石出
是词人自杀时的水声
昨日是一首给冷宫的赠酬诗。而你是旧江山里
怀抱新欢的采风者,从空气中
摘下一朵朵花,戴在我永远不会拥有姓氏的
无名指上,闪烁成蝴蝶眼里无主的星辰。恍惚到
画眉也跌下朱红的画廊,从我弓形的上嘴唇
跳梁到你半片橘子叶的下嘴唇上
远远看去,园林活像一截
从失血的19世纪剪剩的脐带。暗示
爱,只能是最不轨的传宗接代。正如我
血统纯正到,永远可以叫老师
“师兄”。王朝披上了缂丝的雨衣
是为黄昏
“诗同读”征稿启示
诗同读栏目简介

1.“经典”,主要同读经典诗歌作品;2.“锐度”,主要同读青年诗人代表作;3.“风格”,主要同读国内实力诗人作品;4.“纪念”,以同读纪念诗人;5.“诗同读诗友作品选”,展示诗同读诗友作品。6.“改稿”,欢迎青年诗人提供诗歌样本线上匿名改稿。诗同读将推出“改稿”栏目,欢迎青年诗人匿名发近作到诗同读邮箱858599459@qq.com(注明“改稿”),诗同读策划将通过留言的方式对诗作提出意见建议以供参考,也欢迎广大同读诗友通过留言参与。 关注我们 天南海北一诗同读心有灵犀秘妙共悟
诗同读
观察团(排名不分先后)
王家新 西 渡 池凌云 朵 渔 江 离
得一忘二 木 朵 骆 家 倪志娟 臧 棣
策划人(排名不分先后)
张永学 王静新 王彦明 岳秀川 啊 呜
缎轻轻 赵学成 吴小虫 杨碧薇 王江平
黄 韬 苏仁聪 伊娃·达·曼德拉戈尔 刘彦辰
宗 昊 右 骑 拓 野 以 薇
本期主持:王彦明
“诗同读·经典”往期回顾
第四十五期“诗同读•经典”:我向所有人道歉 辛波斯卡《在一颗小星下》
第四十四期“诗同读·经典”:飞去与回来 吉恩·瓦伦汀《1945》
第四十二期“诗同读•经典”:照亮了一匹马的左肺 多多《我读着》
第四十期“诗同读•经典”:偏僻可能是小径分岔 柏桦《暹罗的回忆》
第三十四期“诗同读·经典”:窗边的定夺 菲利普·拉金《高窗》
第三十二期“诗同读·经典”:诗的生成 吉茨安·塔比泽《不是我在写诗……》
第三十一期“诗同读·经典”:艺术的抗争 丽泽•穆勒《莫奈拒绝手术》
第三十期“诗同读·经典”:变形之力与灵视幻境 扎博洛茨基《变形》
第二十八期“诗同读•经典”:自然之恋 玛丽•奥利弗《黑水塘》
第二十六期“诗同读·经典”:在屈身之中——保罗·策兰《安息日》
第二十一期 “诗同读·经典”:脐带、返朴以及对理性的抗拒 《家信》
第二十期 “诗同读·经典”:在抗拒中获得永恒 《不要温顺地走进那个良宵》
第七期 “诗同读·经典”:绝望与狂喜《雨燕风暴般聚集在圣凯瑟琳教堂上空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