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 数字极简主义的思考与实践
自从上大学以来,我就被信息过载和信息焦虑所困扰。本来以为这些病症是现代社会人的常态,但我逐渐感受到了它们对我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首先就是保持专注的能力肉眼可见地下降。在教室里上课,我会时不时地看钟,尽管下课之后我并没有别的安排;我甚至都难以想象自己在高中的时候能够一天连上九节课,如今上完一节大课就已经感到筋疲力尽了。
其次是接触的信息越多,越容易感到焦虑。我认为,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信息,其中95%(甚至以上)都是低价值或无价值的,它们摊薄了我们分给一天中接触的每一条信息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网络的存在提高了我们“搜索”的效率,但“甄别”的过程又花了我们大把的时间,最后我们很可能会为想要获得的信息付出太多时间和精力,焦躁的情绪便有了土壤。
研一第一学期,我意识到需要作出改变,决心成为一个数字极简主义者。
数字极简,第一步应当从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信息过载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导致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新的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这部分是我们无力去改变的。内因是我们给外部的信息世界开放了多少“窗口”,即我们通过多少应用或平台接收信息,这部分是可以被改变的。接下来的解决思路就明了了:排除低质量的信源,保留高质量的信源。虽然低质量的信源也会产生高质量的内容,但可能性相对较小,我们不能为了这个不为零的可能性而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我自己是这么做的:我将这些信源按照“使用场景数量”和“信息平均价值”这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其中,衡量“使用场景数量”的多少可以问自己:如果我卸载了这个APP,我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太大影响?需要说明的是,这两个维度是按照个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划分的,因此每个人的划分情况很可能不尽相同。
使用场景数量多、信息价值高的信源(B站、豆瓣)值得主动使用,并且可以打开消息推送和个性化推荐;使用场景数量多、信息价值低的信源(微信)只需被动使用,或者定时主动使用;使用场景数量少-信息价值高的信源(知乎)只有在有明确需求的时候可以主动使用,平常最好不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些应用上浏览;使用场景数量少、信息价值低的信源(微博)选择直接卸载。
通过将手机、电脑上的应用程序按照上述四个象限进行分类,我卸载了许多“看上去总会有点用”的应用,并且大大减少了低价值信源的查看次数,例如我已经完全不看微信公众号推文了,后续考虑进一步压缩微信的使用时长,打算每天固定时间回复消息。
做到这些之后,我发现最近自己变“闲”了很多:在食堂用餐的时候没有应用值得我边吃边看;上专业课开小差的时候发现没有值得浏览的信息,听课变得更加专注……这些都是令人可喜的改变。
然而,解决信息过载仅仅是迈向数字极简的第一步,我还没能彻底摆脱信息焦虑。在此,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拆分“信息焦虑”的内涵,即探明焦虑情绪产生的根本原因。一种情况是由信息过载导致的“无意义感”,即太多时间和精力为有价值的信息打了水漂;第二种情况是担心错过对于个人而言有价值的信息,证券市场、新闻以及其他时效性很强的行业从业者应该对这种情绪深有体会。虽然身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学生,但我并没有往券商、投行等岗位发展的打算,所以个人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第二类信息焦虑应该不太可能在我身上发生。第三种情况,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已有信息的焦虑,这也是我目前遇到的难题。目前,所有的内容平台都带有“收藏”功能,只需要轻轻一触就可以将喜欢的内容纳入独属于自己的收藏夹。但,有进亦需有出,后续如何清理它们成为了重要难题。看着收藏夹越垒越高、慢慢积灰,却经常忘记去清理它们,这是目前的我信息焦虑的主要缘由。
为此,我为自己初步设立了以下“防积灰”和“吹灰”规则:
- 加入收藏夹的必要条件是浏览完全部内容。为了防止收藏夹过快膨胀和内容泛滥,很有必要为内容设定严格的“准入限制”,而只有在完整浏览内容过后才能够作出比较客观和公允的判断。另外,如果因为时间有限等其他原因,可以将未看完的内容放进临时的收藏夹(B站上的稍后再看)。
- 浏览完全部内容后,问自己以下问题:这篇内容对于我而言的价值是什么?我有多大的可能性再次点开这篇内容?我自己将所有信息输入指向三个目的:个人成长、精神愉悦和实际需求。只要这篇内容能够满足以上三个目的之一,并且我有很大可能性再次点开它,那么就可以将其归入自己的收藏夹啦。
- 针对满足不同目的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空余时间,给自己设定一个清理的时限,即每隔一段时间就清空这个收藏夹,无论自己感到多么可惜。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对于已经到手的事物总是有恃无恐——反正我已经收藏了,除非失效,它是跑不掉的。作为一名学生,我的空余时间较多,所以我给自己设定的“个人成长”类的内容清理时限是一周;“实际需求”类的内容一般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清理,我选择每个月月底对这个收藏夹进行一次Review,看看哪些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哪些需求已经不再重要,等等;“精神愉悦”类的内容通常是我用来解压(我喜欢看烘焙和做饭视频,因为那能让我平静)或者专注学习(纯音乐)所使用的,所以可以不设定时限。
- “个人成长”类的内容需要输出。就我自己而言,对于中等价值的内容,我一般会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重述,并将其记录在笔记上;对于高价值的内容,除了提炼主旨之外,我还会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个人化的内容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