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Reading List|文艺少女生活实录Vol 2021.10
阅读记录这种东西我想不需要太多开场白,那我们就直接进入正题。
2021年十月共阅读11本书,其中5本为非虚构作品,阅读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睡前、午休以及部分碎片时间。
书单如下,评分和感想都非常主观,大家选择性参考就好。我是一个不太会打极端低分的人,所以《焦虑的人》和《独居的一年》在我这里已经是不推荐阅读的程度了。

是一部由电视节目转述而成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日本社会中学生群体的贫困问题。这里的贫困并不是穷到吃不起饭、买不起衣服,有些人仅从外表来看,很难发觉他们已然一贫如洗,这样的“相对贫困”才是在发达国家中日渐成为问题的现代贫困。
如何让“看不见”的问题可视化,揭开贫困的隐蔽性,NHK特别节目录制组走近了生活于苦难压力下的孩子们,并且阐述了其背后的成因。首先要被看到,才能被帮助,而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我们会将视线投向举着手高喊“很吃力”的个体,给予其帮助,可是,我再一次感受到,其实还是有一大批(跟以前的我一样)有苦说不出的孩子。我一直相信,孩子应该有身为孩子的生存的权利,家长也有作为家长的生存的权利。而守护他们的不应该是国家和成年人们吗?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个现实,希望人们都能有所触动。
老实说,确实有点鸡汤也有点灌水,但还是想推荐给和我一样拧巴敏感又高内涵的人。其实道理大家都懂,只是在读之前,我并没有意识到“学会接纳”有如此广袤有深邃的内涵,而这本书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些不那么虚无缥缈的方法,帮助大家觉察自己的内心和无意识。
放下要求自己一定要成为某种特定样子的压力,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事说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在逃避自己。
在找到真理之前,我得看到所有外物都毫无章法。
国庆快要收假的时候,我的好朋友小元给我推荐了这部作品。我看过漫画改编的电视剧,所以一开始兴致缺缺,但是小元信誓旦旦地跟我说“电视剧和漫画一比简直垃圾”,甚至还把自己的账号借给了我,于是我就去看了。
然后就是一发不可收拾,没日没夜地花了一天不到的时间火速刷完了全册,期间凌晨三点钟还在跟小元发花痴“苣屋哥哥好帅呜呜呜”,而这套漫画也成为了我本月最喜欢的作品。
非常基础的无限流设定,几个中二少年误入陌生国度,并且开启了事关性命的死亡游戏。而在生存类游戏的题材之下,这部作品自始至终都在探讨「存在」这个庞大的母题,阅读过程中常常觉得自己有被震撼到,电视剧是真的没有拍出哪怕十分之一的精华。
游戏副本也很出彩,心理战谜题尤其优秀,电视剧中没有翻拍的️红心J和️黑桃K都相当精彩,涉及到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博弈论等方面的知识更是让我拍案叫绝。对比最近大热的电视剧《鱿鱼游戏》,后者的副本简直就是在过家家……总之快去看!绝对不会失望就是了!(夹带私货为我家苣屋哥哥打call!)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有看过声名远扬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其实写下这篇推送的时候我也没看,人物表太恐怖了我实实在在地被劝退了),但这部作品也足以展现作者的笔力,细腻、尖锐而真实。
埃莱娜叙写的是少女乔瓦娜的成长,她如何拆穿上城区精致的谎言,走进生活粗糙的背面,目睹犀利的真相,忍受青春带来的撕裂性的疼痛。我确实在这本书中读到了十几岁时的我,隐秘的羞耻与欲望,细微的叛逆与爱意,还有深夜里把我抛来掷去、使我辗转难眠的朦胧的心思。
但除此之外,似乎没有更多了,我并不认为它是一个很出众的故事。它是一面镜子,每个女性或多或少都能照见自己,但它的精妙更多的是作者的技巧与风格,而不是故事本身的魅力。
我心想,我们这么容易从别人的生活里消失吗?尤其是从那些我们离不开的人的生活中?
到底是谁最先向我推荐了莱姆的作品,赶紧出来让我好好亲几口。
堪称绝妙的科幻作品,无论是《索拉里斯星》还是《未来学大会》,总有种想象力太过丰盈以至于漫溢的感觉。是在悬崖边超载行驶,上路前多喝了那么几口伏特加的你开始飘飘欲仙,分不清到底是脱轨带来的失重还是酒精麻痹了大脑。
事实上这部小说也让我感到悲伤,我是自漫长冷冻中苏醒过来的人,徒劳地抵抗轻松与曼妙,却仍旧感觉自己在失去对严肃事物的理解。剥离掉那些幻想后要用什么去承受贫瘠的真相?我们早已因长期浸淫于那些腐蚀性极强的虚构而变得迟钝软弱。
文明的本质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让人们有机会说服自己做好事?只做好事,注意一下。其他事情就给扫到地毯下,眼睛看不见的地方。历史确实就是这么干的,有时礼貌,有时粗暴。但总有些东西突兀碍眼,破裂崩坏,甚至彻底颠覆。
这是关于一个银行抢劫犯和一群正在看房子的买家的故事,就是市面上现在很常见的那种治愈型畅销小说,故事的走向显然不会往刑侦Line发展,看似惊险的恶性事件却在一群陌生人之间构筑起了温暖的联结。怎么说呢,温情有余但着实有点无聊。
对我来说巴克曼的作品读一本《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就够了,因为读其他的你还是觉得在读那一本,其实我不反感这种类型的作品,谁不喜欢温暖的被治愈的感觉呢,只能说他不是我那味药,耐着性子看完了那股子温柔也只能停留三五分钟。
最重要的是,虽然说焦虑这种东西不该有鄙视链,但我还是觉得北欧人写焦虑就像广州人做川菜,少了点味儿。而整本作品之于我也是同样的感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当然,事实上,如果人们真的像他们在网上表现得那么开心,就不会把那么多该死的时间花在互联网上了,因为没有谁会在真正度过愉快的一天时,还能想着拿出半天的时间自拍。只要拥有足够的肥料,任何人都可以给生活营造虚假的光鲜氛围,所以,假如对面邻居家的草坪看起来更绿,很可能是因为那边的狗屎更多。
与之前读完的《高中生穷忙族》相同,都是NHK电视台特别节目录制组在节目热播后将记者的真实采访手记收录而成的作品。相比起前者,本书揭露的现象更能引起我的共振。
这是一个独自生活的阻力越来越小的时代,不管是职场还是家庭,联结都比以前更为薄弱,孤独老死的恐惧愈发深入人心。读完后不免恐惧于自己是否也会面临这样的未来,就更觉得凄凉了。
相比起「无缘社会」的现状,我更被大家走向「结缘社会」的努力而打动,虽然人们逐渐不再以曾经的那种强劲纽带结合在一起,但或许可以代之以宽松的新型“关联”来维系彼此,期许一个结缘的未来吧。
我们希望日本是个“自己一个人也能安心生活的社会,自己一个人也能安然迎接死亡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什么呢?我们的采访正是为了寻找这个答案。
或许和成长经历有关,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常与我讨论关于生死的话题,大学的时候的伦理课上也常常谈论“死”,《Being Mortal》一书更让我意识到衰老与死亡并不是一个可以被解决的医学问题。当跑过那个弯道,前方是一段痛苦的道路,我们要用什么方式抵达终点?个人是否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比如安乐死?
作者不仅讨论了各国对于安乐死的态度以及现存法案,更是引入了大量亲自采访过的案例,提出了自己对于安乐死的诸多思考。我认为这类作品重要的并非跟随作者的立场,而是对书中的议题进行独立的思辨,安乐死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并不想用自己的观念来为别人洗脑(事实上我的想法对外人来说也是不重要的),但我始终认为直面凡人终死才是死亡教育的第一步。宫下洋一为了探讨这个话题,甚至多次直面安乐死现场,大多数人无法也不必做到这个程度,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以成熟而深入的思考来承接生与死。
您不想检查,是因为迄今为止已经尽最大努力生活过了吗?
这大概是本月最让我感到低于预期的作品……完全没懂铺天盖地的好评哪里来的,600页的篇幅里让我不感到厌烦无聊的大概只有100页,剩下的都啰里八嗦繁杂冗余不知所云。
剧情在无意义的拖沓与灌水中变得稀薄,而人物刻也很干瘪,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个个都面容模糊,想起来的只有性方面的细节。作为一个身心都很健康的成年人,我并不排斥这方面的描述,甚至认为借它可以描述许多东西,但是这本书我觉得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写交合的过程。
有一说一,荷兰那一部分写得挺精彩,也有些句子让我觉得这书没那么糟,但总得来说我很主观地不想要推荐这本书。
针对“不体面”现象的任何调侃或者冷漠的态度通常都是装出来的,因为人们要么被这样的现象吸引,要么不赞成,或是二者兼有,然而我们却故意通过假装调侃或冷漠来贬低那些“不体面”的现象,反衬自己的高尚。
这是一个男人一直在追问“为什么我的妻子不再爱我”的故事,一段令人潸然泪下为之动容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才怪!读了这本书,你一定会知道一个爱无能的自大蠢男人能有多让人生气,如果你是一个女性读者,那么恭喜你,你还会获得怒气值+50%的debuff。
对于这个被自己的妻子鄙视的男人,我完全不同情,甚至想要抽他几耳光。
这个男人把一切让自己感到不如意的选择全都推脱给自己的伴侣,并且要求妻子回之以顺从与关注;他对妻子的了解仅限于一个漂亮但无知的打字员;他享受与女同事暧昧、亲吻的瞬间,无视妻子拒绝的意愿、意图婚内强奸,在听到对方的真心话后气急败坏地想要掐死她;他看似洞察秋毫,却总是对妻子的抗拒与失落置之不理,事后又做出被抛弃的受害者的姿态自怨自艾。这是一个自大傲慢、喋喋不休、推脱责任、懦弱畏缩的男人,从一开始就高高在上地鄙视着自己的妻子,所以在失去“下位者”的爱与关注时气急败坏。
我想,这一次她不再是妓女了,而像是海市蜃楼中呈现的形象,四周笼罩着一种不可思议的怀旧气氛,似乎她不是近在咫尺,而是在某个非常遥远的地方,远在现实和我的感情之外。
成长类的书籍固有一些绕不过去的弊病,比如鸡汤,打鸡血,毕竟成长这种东西真的很难总结出什么每个人都通用的方法论,就算有,又都是大多数人所难以坚持的,比如这本书的核心主旨「持续行动」。
许多人提出的“逻辑性差”的毛病也确实有,毕竟整本书的形式是文章收录,但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还是给了我许多启发与警醒的,而我也总是会欣赏作者这样秉持着长期主义、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Btw,这类书读过不去做还不如别读。
我倾向于把我们的行动尽量归结到主观可控因素上,而不是外界不可控的因素。这样你更不容易被劫持操纵。
谢谢你读到这里,也欢迎你分享最近读过的喜欢的书。
想要加入共读群的话可以私信我:)
公主号:饼崽PowerBa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