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读《资治通鉴》小记一些细节(21)
102. 前236年,赵国攻打燕国,拿下狸阳(此地应该在河北任丘以北),而还没打完秦国的王翦、桓齮、杨端和就开始攻打赵国,进攻邺地等地,应该是兵分多路.王翦进攻的是邯郸西北方向,拿下了阏与等地(差不多就是左权、和顺附近),桓齮进攻邺、安阳附近,对邯郸形成了两路夹击的态势。这里很好奇为什么赵国攻打燕国,秦国大动干戈。之前以为秦国看到了赵国攻打燕国,邯郸附近有空档。后来看到材料显示,前242年赵国进攻燕国取得大胜,燕国退出了合纵,与赵国的友谊不复存在,倒向了秦国。这似乎可以表示秦国和燕国是友好的,形成了对赵国的夹击之势。赵国选择攻击燕国,则秦国无论是看到空挡还是与燕国的关系,都会选择出兵。这一年赵王去世,赵迁即位,是最后一位赵王。其母亲是妓女,得到了赵王的宠幸。赵王为此废掉了原来的长子赵嘉的太子位,立赵迁为太子。而赵迁品行不端,全国挂号。赵王为了宠幸的女子废掉原来的太子,这事情不是没出现过,只是觉得这时候这么做,会让国家处于危险的状态。刚才想赵国王位继承似乎出问题的多,不出问题的少,要是赵迁在赵武灵王前后那个时代即位,折腾点也没啥事,不至于赵国灭亡。而现在赵国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了,哪怕是赵武灵王再世,想要扭转局势怕也是很困难了。
103. 秦国在前235年两个月不下雨的情况下,依旧可以调动四个郡的兵力援助魏国进攻楚国。显然这个家底还是可以的。并且在第二年,秦国还可以继续攻打赵国。桓齮在平阳(赵长城南边,距离邯郸很近了)打败了扈辄的十万大军。赵王任用李牧为大将军,在宜安、肥下(滹沱河沿岸)又和秦军打了一仗,打败了秦军,桓齮逃了回去。由此李牧受封武安君。第三年,桓齮卷土重来,连续拿下赵国的已按、平阳以及武城。说来写到这里,就有些疑惑,按照地图上画的,宜安标注的位置是差不多在石家庄市范围内,而平阳武城在邯郸南边赵长城附近,两地相距比较远的。还有先前打仗的位置,总觉得像是至少有两支秦军,一支在北边,一支在南边,对邯郸形成钳形攻势。那李牧率领的军队是从北面进军还是从南面进军呢?感觉像是从北面进军,率领的是赵国在北方的边防军。在前232年,秦军卷土重来,一路打到邺,一路打到太原,拿下了狼孟、番吾等地(从太原打到了石家庄),碰到了李牧率领的军队撤回。似乎李牧在北面驻扎。这一年,燕国太子丹跑回了燕国。之前与秦王俩人在赵国的时候,关系和睦。嬴政回到秦国当了秦王之后,太子又跑到秦国当人质(秦国和燕国关系和睦的时候),后来秦王没有以礼相待,于是太子就跑回去了。这样一来秦国与燕国的关系,怕是要有转折了。
104. 前233年,韩国国君向秦国割让土地(没多少地方了),还献出了韩国大印做为秦国附庸,还派出了韩非(韩国公子)做为使节向秦国拜谒。韩非子多次向国君表达请求任用的意愿,但未得到响应。并且韩非厌恶韩国国内无能的人在高位(有点有上有所好的赶脚),没事的时候用的是徒有虚名的人,有事的时候临时抱佛脚,并且他自己也被中伤。他写了诸多文章,约有十万字。韩非到了秦国,秦王听说了他的能力,就想约见他。韩非以破坏各国合纵联盟的计略献给秦王。秦王很高兴,但没有任用他。李斯嫉妒他,就以韩非终究为韩国服务为理由,告诉秦王不用他,把他放回去终究是留后患。秦王认可了。于是李斯就逼迫韩非。韩非无法见到秦王申诉冤情。后来秦王反应过来,后悔了,想要赦免他,但韩非已经去世了。这里扬雄和司马光都给出了消极的评价,认为韩非是咎由自取。扬雄认为韩非的游说的行动就是让自己陷入绝境的原因,这种做法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怕对方不认可的做法。扬雄认为他的做法不符合礼义准则。而司马光认为他的做法是牺牲自己的祖国来成就自己的主张,根本不值得怜悯。个人觉得,韩非这样做,有其苦衷,毕竟他在韩国国内不受重用,而他本身是很有才华的,他的法家思想很对秦王的胃口。如果他只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去秦国宣扬自己的主张是没啥问题的。但出问题就在于他是公子(算是生错了地方),他天然与韩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对秦国说出了灭韩国的计划,就与一般的韩国老百姓说出来的计划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后世的)道义上就天生站不住脚。类似的场景发生在屈原身上,但不同的是,屈原哪怕被放逐,也没有做出背叛楚国的事情,因而也受到了后世的赞扬。
105. 前231年韩国割让南阳地给秦国(此地在黄河以北,武遂附近),似乎韩国没有黄河以北的土地了(韩国在黄河以北主要是上党和南阳,上党先前割让给赵国,造成了长平之战,南阳是最后的黄河以北的土地)。魏国也向秦国割让土地。代地发生地震。按照古代人们的看法,似乎有大事要发生。从前230年开始,秦国开始了六国统一的进程。
106. 前230年,秦国内史胜(内史腾)攻灭韩国(拿下新郑),俘获韩国国君韩安,将韩国土地设为颍川郡。这一年秦王祖母华阳太后去世,赵国有大饥荒。
107. 前229年,王翦率领在上地(不是北京的上地,应该是秦国的上郡,在陕北那里)的军队拿下井陉(在石家庄南边,是个要塞),杨端和率领河内(不是越南首都,而是黄河中段以北,差不多就是河南沁阳附近的河内郡)军队攻打赵国。赵国有李牧和司马尚两人率兵抵抗。秦王使用了反间计,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诋毁两人,说他俩反叛。赵王听信了,用赵葱以及齐国将领颜聚替换二人。李牧不听从命令被杀,司马尚被撤(说啥好呢,这两个人在这时候怎么可能会背叛呢,要背叛也不会选这个时候呀)。第二年(前228年),王翦攻破赵军,杀掉了赵葱,颜聚跑了,秦军拿下了邯郸,俘虏了赵迁(这算是战国以来邯郸第二次被攻破?第一次赵国得以保存,这一次……怕是不能复原邯郸了)。赵国灭亡。秦王专程跑到了邯郸,将过去与他母亲家有仇的人全都做了(这……还专门跑一趟……毕竟在邯郸待过,对谁谁家都比较熟悉,领着人就去了),然后经由太原,上郡回到咸阳。前228年,秦国太后赵姬去世(算是见到大结局了?)。
王翦拿下邯郸后,驻扎在中山,监视燕国。赵国公子赵嘉(就是被废的那位)率领宗族,跑到代地自立为代王,号召赵国官吏投奔他。代国与燕国在上谷驻军。这一年楚国楚幽王去世了,人们立他的弟弟为楚王,但楚王的庶兄杀了他,自立为楚王。魏国的国君也去世了,魏假即位。但这些与即将到来的荆轲刺秦王相比,还是不足为道的。虽然荆轲刺秦王在好多人看来,是不可取的,但这也是国家将亡时的尝试。虽然哪怕刺杀成功了,也不会给局势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因为统一大势已经形成,个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了),但这其中的勇气以及信义,为人称颂两千年。著名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已经成为了“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壮士”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