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70后诗歌论坛发言
任知:听了一上午大家各种的观点,我还是说点干货吧。首先尊重各位的发言,各种价值观存在的因素,应该说各种风格地写作都有价值。但是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像境界和个人文本地深入探索。“70后”在这个概念下鱼龙混杂,写作方式千姿百态。“70后”我的定位就是同路人,就是我们是一代人,我们在这个时代中写作。“70后”大多编辑民刊,像在座的虫儿(吉小吉)编《漆》、安石榴编《外遇》、简单编《外省》,我编《个》,还有不少缺席未来的诗友,黄礼孩《诗歌与人》(“70后诗人”展)、林苑中等编《中间》、沈浩波、朵渔他们办《下半身》、杨邪主持过《三角帆》,刘春主编《扬子鳄》等。吕叶搞衡山诗会两次,他与赵卡等出版了《70后诗全编》。为什么大家做这些呢?就是想突出自我、反除遮蔽、确立位置。
刚才有人谈写作焦虑,有人说“70后”身份尴尬,然而对我个人而言,并无存在这些,我觉得自己超越“70后”身份,“70后”对我来说只是年龄代际,没什么具体含义。因为我不单是诗人,还是日本文化和民国文化研究者,还是影评人,还做过编剧,我大学毕业后做过很多职业,比如互联网、外贸、出口很多行业。刚才有人说经商了影响了写作心态,枯燥单调的生活缺乏素材,还有生活不得意,到底能不能写诗,是不是构成困境,我认为是个人问题。为什么呢?有很多经商的人,像威廉斯他是一个医生,像毛姆他还做过间谍,哲学家斯宾诺莎还磨眼镜,意大利著名的诗人萨巴,他是开书店的。这个职业,诗人只是写作时的身份,工作时是另一个身份,如何调节好是你个人的问题。身为“70后”我进入了诸多选本,同时赶上了1998年到2009年网络诗歌年代,乐趣网集中了多个网站,各个网站背后都活跃着“70后”诗人的身影,还有他们编网刊做网站,搞诗歌活动。
为什么70后能够在一起共容呢?就是因为我们年龄相仿价值观相近,同一个时代出现,赶上了一个时代潮流,因为需要纸笔交流,通过四处走访结识。到了网络时代人们相识速度加快,发表更简单,吵架更为直接,有时候会因为写作的细小问题兵戎相见。网络上互相批评谩骂,表现上显得乌烟瘴气,实际上也促进了写作,因为不同的想法在碰撞,各种文本都有呈现的可能,这是时代的际遇。虽然是众声喧哗,但落实到每个“70后”记忆差异很大,有的诗人没赶上汹涌的网络风潮;有诸多诗人因为美学不同,并无深入交集。我搞《个》现代诗网站,网站活跃着上百位诗人,这些诗人你们有很多不知道,在座的也未必都了解我,是圈子的问题,也是诗歌结缘的问题。有些诗人在乎刊物,说没被社会发现,没被社会理解,我认为这是常态,写诗是心无旁鹜地表达自己,展开自己的方式。李白那时候也没有文学刊物,当时也没有各种诗歌奖,诗人看得是自由地表达、内在的底蕴和他划破时代的决心。诗歌的先锋性,就是直面丑陋的人生,在时代地批判中获得共鸣,与时代同步,不断对社会省思,没有真实,没有人生,你抒再大的情,你写的再唯美,词语游戏再花哨,表述的都是极其形式化的东西。诗人要具备现代意识,诗歌具备现代性,没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性,没有对东西方的了悟,没有对中国现实的关照,写的到底是什么呢?没有对人生有参照,个性得不到发挥,或者在他人写作风格下写作,都是无效的写作。
现代诗的特征在我看来就是普世价值,还有在森罗万象的社会中发现生命的脉动和灵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以及个性与社会冲突产生的悲哀。还有诗人能否充分挖掘自我,你连发现自我都发现不了,你怎么能建构和重塑呢?你没有萃取和理论建设,怎么能写到先锋呢?首先找到自己的发声部,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对社会有独到的见解,创造出独属于自己的诗歌,就是说一个人DNA淋漓尽致地展示。所以说我的刊物叫“个性”的《个》,搞的网站也叫“个”,主张个人写作、和各种思想和文本的激烈碰撞,形成几十位“同仁”,各个写作都要有自己的特质。因为像韩东、杨黎、伊沙有不少徒子徒孙,他们的写作有仿生性,要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要坚持独立先锋和现代的品质,超脱于第三代“群氓”和各种时代命名对你的限制。在写作中求同存异,风格不同,汲取他人的价值,追求自己写作的完整性、独特性,就指向对现代诗的纯粹的追求,你要弃绝这种新诗泛抒情的毛病,就跟中国传统男尊女卑、那些愚忠愚孝的东西。
咱们面对所谓现代的困境,我觉得困境都是自己给予的,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刚才有很多人说,我觉得最怕把诗歌当成人生的全部,将诗歌当命运,除非你是天才,你是李白、苏轼,李白从来不怨天尤人,人家天生就是写诗的。苏轼一贬再贬都写成了诗。摆脱个人痛苦的苑囿,坚持独立文本的创作,如果要用一种比较现实的方法,比如到处游走来看世界,跟各种诗人的交流接触,跟大自然的接触,跟时代的接触,通过知行合一,行知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诗歌可以看作一种身心的修行,当然这是形式上的。形式上的并不是建构某个人,某些人就不需要,有些人就需要,我现在写东西,就是心无旁鹜地去写,我也不考虑发表,获得承认,我个人交往的朋友,不但只诗人,歌手、导演,干什么职业的都有,还有我不单写诗,还研究日本,民国文化。我未必就是专业写诗,我通过诗歌的能力可以做多的事,而不绝对化。
有些人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有极端化评价,比如说写作能盈利,不是好事情。有流行歌曲,就有摇滚乐,都可以存在。你有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没有必要去藏否。还有就算我做日本文化,也是有诗人眼光的,诗人质素的。只不过我觉得日本文化或者民国文化,甚至是泛文化增加我的社会辨识度,更能让我进入了公共区域。就是说在高校讲座,还有各种文化交流获得更大的认同,读者会因为喜欢日本文化或者喜欢民国,喜欢电影,更多的认识我,有兴趣又看了我的诗,他们最终发现我是个诗人,这就是世俗逻辑。
就现在中国的语境和现代的语境,对于现代诗和诗人、与大众的脱离,就是小圈子化,在这固步自封,死循环,说来说去都是诗人相聚,并没有受众。我个人比较推崇民间精神,从《诗经》到近现代这个民间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李白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不就是口语嘛,你拿出李白的诗,哪首诗不是“通俗易懂”?你非得用那么多修辞,为什么要搞语言游戏?像臧棣、欧阳江河,我尊重他们个人写作的选择,但是我有自己的写作目标,我的写作目标是要直抵核心,就是我很清楚明了的我要表达我所表达的东西。还有我通过现代诗和口语的方式充分的进入社会,了解这个社会的脉动,然后来反映自己的内心,还有反映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极其通透的,甚至是禅意的,通过各种方式,来撒播这些意识,表现一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这是我的一个尝试。
我希望在更自由、更自我的方式上探索,比如你说写诗来源于什么?来自于个人的DNA,比如经历、阅历,对文化的省思,对社会的批判。最终是你自身的反映,能表达到什么层次和境界是个人造化决定的,而不依赖于今天所谈的别人的承认,或时尚消费性写作获得更多的承认,这些影响不到有方向的写作者,你只须把持住你自己。还有人对出版环境的控诉,你实际上是要修自己的,你说前苏联那么严酷的环境下,帕斯捷尔纳克以《日瓦戈医生》也获得诺贝尔奖。就说咱们这个时代没有出现大师、代表作‘大部头之类的,还有被淹没遮蔽了,我真不相信这个世界能够淹没那些摆在你书架上的经典作家,任何一个都没有被淹没,被淹没的只有你自己,这是我的一个看法。
诗人有强大的内心很重要,现代诗、口语诗并不好写,写不好自己找问题,是个人文化修养不够?对世界的了解不够?没有睿智思考?这些看似是要件,实则要反过来,把这些抛之脑后,诗歌自带睿智,自带文化,自带的生活经验和理解,而不是用诗展现多有文化,表现多有智慧,表现自己阅历丰富,这些都是误区。就是说森罗万象,世间万物都有它互存的道理。还有一个你自己能不能把人和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搞清楚。还有你在写的过程中用的是直觉,所思之处立即说出,意图与现实之间壕沟全然消逝,比如说我有灵感立即要写,有一个感觉立即记下来,有个想法我立即去做,比如说我写文章,有时候一晚上写几千字,很安静从容地写完它,就像僧人扫庭院一样,这个形式是可以做到的。看你能够调和。
怎么能够自由开阔的放荡不羁的去写作,阅历丰富了,自然视野开阔,你接触层面丰富了,素材俯首皆是。地域性写作,固步自封,有的人不出去,拒绝发表,拒绝媒体,你就算利用工具都不能成功,你还不利用工具?古代特别厉害的人都极少数留下或者口口相传下来的。就是说一定要把“心魔”都去掉。再有真正的还原自我,在旅行过程有所发现,在交流过程当中,有些感应和回应,虽然我说了还有人听不进去,但是有一句你听进去了,大家所有说的一大堆话,投射我身上,我听进去一句,都是有意义的。比方说我在山林中转了一圈,有一些感悟,在写作的过程中突然有了觉知,或者阅读的过程中有些感悟。这些都是来之不易的,而不是说反过来我们纠结——为什么没有进入各个序列,为什么没得奖,没有赚大钱,诗人穷就写不好诗,诗人富裕也写不好诗,这些都是伪概念。诗歌它没法变成一个工作,变成一个职业。你在历朝历代找不到完全以写诗为职业的人,日本的谷川俊太郎,他算得上职业诗人,他出诗集搞讲座,靠诗歌能活着,但他也做过绘本童萌书,他也靠这些挣钱的。纯粹靠诗来生活,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这种人。诗歌对于我是内心救赎、净化自我以及找到内心通道的过程,就是说能够写到什么程度,能够鉴赏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作品有一部分认同,某层面上产生一个认同,这就已经很满足了,如果是获得更多的知名度,作品更广泛的传播,那就更好了。在日本文化这个区域知道我的人很多,我如果在这个区域中“具足”了,那我可以有更优裕的环境写诗,也可以写一些短篇小说、长篇小说,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希望通过梦亦非这个会,咱们真正打破什么“70后”被遮蔽、被尴尬的概念,事在人为。还有通过这个诗会大家厘清意识,更上层楼,不断突破有,给自己一个详细精准地规划,自己能够达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自身修为和造化了,其他的反正都是废话,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