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看见”的价值
人和人的关系中,最有价值的体验之一是:“被看见”。
我们的“自我”是在被看见的过程中建立的。
小孩子在考试中得到了好的成绩,希望收到家长的表扬,而如果被家长忽视会又哭又闹 成年人在职场里努力工作,创造价值,做出一番成绩,希望能受到领导重视、同事们的认可。 亲密关系&友情中,2个人彼此契合,走到了一起,也是由于互相看到了批次的闪光点和欣赏的特质
这些种种的行为都来源于人的核心需要“被看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为了被看见,看见我们的内心需求,看见我们的价值、能力,看见,看到了我想展现的那一面,看见了我眼中的自己。
这些被看见的体验,都是健康有价值的爱的基石。
Branden教授认为,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心理可视性”(psychological visibility)都是爱能够持续、能够有价值的基石。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个人?Ta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从ta的眼中我们看到最真实的自己。Ta眼中的我们,刚好和我们眼中的自己一样。Ta所欣赏的,刚好也是我最欣赏我自己的地方。Ta能够明白我是如何经历我的生命的,ta理解我的难以言说的过去和感受。
这种“我因为是我而被欣赏/喜爱/认可”的体验,与那些“因为一些社会公认的价值被喜爱”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我是我而被喜爱”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后者绝对无法比拟的。
这一刻,我们所感受到的,就是心理上的可视性——“心理意义的我”是能够被看见的。
人的存在,必然有精神性的部分,而精神性的存在感相比于肉身的存在感,因为它的“隐形”,所以更难被我们确凿地感受到。因此当心理/精神的我被看见的时候,我们能够得到罕有的“存在的被确认感”——啊,我真的是这样存在着的!伴随于此,我们感受到巨大的狂喜。
即便是单方面的、偶然一次的被看见的体验,也会使人印象深刻。偶然一次被一个不太熟悉的人看透心声的体验,我们会铭记很多年。
而如果两个人双向地产生了心理可视性,持续地能够看见对方真实的“心理自我”,甚至能够看见对方自己也看不清的部分,这就变成了一段很有价值的关系——我们通过这段关系不断地发现我们自己。
这也就是Branden教授认为的友谊的价值所在。
尽管可能经历感情挫折,人们仍然有不断去爱、去和另一个人缔结关系的冲动,正是因为在关系中,我们体验到了心理可视性,感受到了他人对我们内在特质的看见和认同——这种感受会使我们不断渴望再次经历它。
最终,爱一个人也就是在对方心里找回了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