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可塑性是改变的前提
前一阵热播的网剧《我在他乡挺好的》中,金靖饰演的胡晶晶,外表阳光快乐一如她的名字,总是像小太阳一样为周围的人带去温暖和开心,却没人知道她的内心有多么荒芜,独自一人时又是多么无力,她怎样用尽全身的力气撑过了一天又一天,最终在那个丢了工作又被责骂的午后,从桥上一跃而下。她静静地离去之后,朋友们才发现她早已患有抑郁症,一直在服药。
抑郁症就像个隐形的杀人,悄无声息地潜伏在人群中,很多人不知不觉间就被攻击,却无还手之力。始终无法让自己开心起来,曾经觉得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再也提不起兴趣,情绪就像跌入了深渊怎么也爬不出来,如果存在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有类似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病了。
与心理疾病存在的广泛性相比,人们对它的认识却仍然处于一种非常简单的状态,“想开点,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现在人就是心理太脆弱”等等,这是很多人对患有心理疾病的人的劝解和评价,但真实的情况是,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是一样的,同感冒发烧需要吃药,需要看医生是一样的。当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情况时,求助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治疗是很有必要的。但通过定期的见面谈话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改变是如何发生的?心理咨询使如何改变人的?
今天和大家介绍一本书《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作者莫妮卡·布里永,是心理学博士,她根据4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在神经科学和心理治疗领域前言的调查研究成果,系统、深刻地回答了“心理治疗如何改变人”这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首先,我想谈谈改变。这个词本身就说明了人的可塑性。正因为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心理治疗有了存在的必要。但这种改变的发生还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主动改变。这让我想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蛤蟆先生和苍鹭的第一次对话,苍鹭始终在强调只有蛤蟆是为了自己来咨询而不是为了其他任何人,咨询才有进行下去的可能性。这又引申出一个问题,心理咨询中是否存在主体?咨询者是否是这段关系中的主体?咨询师又处于什么样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