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悖论

我们以为能够让自己幸福的东西,往往反而会导致我们的不快乐。
所谓幸福的悖论,也可以理解为有钱的烦恼。
我把这种现象叫做拥有的代价。
有一个非常反常识的事实,那就是越有钱反而会越不快乐。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会呀,我的不快乐都是因为没有钱,有钱后能买更大的房子,开更好的车,娶更漂亮的媳妇,怎么会反而不快乐呢。
这其实是混淆了感官的享乐和精神的乐趣两者的区别。
事实上,开一辆劳斯莱斯所带来的快感,并不比在炎炎夏日能喝上一杯冰可乐来的多。再大的房子,再贵的车子,让你拥有一段时间,它给你带来的快乐就会逐渐淡去,你会变得习以为常,需要更大的刺激。

在当下这个时代,从物质生活的角度来看,有钱人和穷人之间在感官享受上的区别,几乎没有本质的区别。用罗素在《幸福之路》里的话来说,也就是这个时代早已不存在生存竞争,而是进入了成功竞争的时代。
几乎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每天为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发愁。马斯洛所谓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人人都可以满足。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既然从感官享乐上穷人和富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注意我刚才提到的例子,开一辆劳斯莱斯的快乐本质上不必夏日喝上一杯可乐更高级。那么,导致穷人和富人快乐的根源就在于精神上的乐趣。
富人因为自己的视野太宽阔,见的多,体验的多之后,各方面的阈值都会被快速拉升,欲望会无限拉大。他的欲望的增长速度永远都比自己物质的增长要来的快。
最终就导致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个身价千万的富人,经营着一家公司,住着大房子,有一位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可是,富人却每天在妻儿还在熟睡的时候,就匆匆起床去到公司,开会、签字、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以为一旦成功之后,就可以享受更好的生活,一直在疲于奔命的努力着。结果就是,他虽然很有钱,但是他却从未真正放下脚步,去享受过真正的生活。
反观一些村里的农民,早上七八点起床去山上干活,晚上四五点就回家,整个晚上都是自己闲暇的时刻,没有任何工作上的事情需要再去烦恼和担忧。而且,一年实际劳作的天数,远远比所谓的精英和创业者要少。
他们可以很好的把工作时间和非工作时间区分开来。而大多数城里打拼的人,整个生命都被欲望时间给占满。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总是有无数的精神上的烦恼在困扰着自己。
早在2300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世人不分男女老少,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的最高目标。问题是,99%的人都把幸福等同于金钱、权利或者美貌。以为一旦取得了这些目标,就可以收获人生的幸福。因此,他们假装一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这就是有钱的烦恼,或者说幸福的悖论。
当你在追求幸福的时候,当你在渴求成功的时候,你就离幸福越来越远。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凯特·温斯莱特在主演了全球文明的《泰坦尼克》之后,还演过一部电影《革命之路》。

电影里,结婚后的他们,一直没有真正的去享受过生活,迪卡普里奥饰演的弗兰克一直为了生活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两人之间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妻子爱波提议放下一切,搬去他们一直渴望的巴黎,去找寻真正的生活。一开始弗兰克答应了,开始和邻居告别,和老板提离职,邻居们嘴上表示恭喜,心里其实都觉得这两人的决策很愚蠢,去了巴黎怎么生活?如何赚钱养家?难道让男人在家闲着,女人去干活吗?只有一位精神有问题的疯子表示支持,为此开心,能看到真正的幸福和勇气。可惜的是,弗兰克后来又反悔了,影片最终以妻子爱波的死而结束……
有多少人和《革命之路》里的主角一样,一直为了更好的追求生活,而从未真正生活过?为何我们毕业后就不再看书,是真的不喜欢阅读吗?还是其实根本没有闲暇和宁静的心去享受阅读的时光?有多少人,就连看个电影、慢慢看本书、或者拿出一个下午慵懒的晒个太阳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你缺的不是时间,而是你的大脑总是被欲望的烦恼所影响,不论你身在办公室还是ktv,你始终无法完全放松下来。
有钱人的不快乐,不是他们物质上的不富足,而是精神层面的过度负载。
为何法国的梭罗要去瓦尔登湖独自生活?
为何美国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里的男主,在哈佛毕业后要把自己的钱烧掉,银行卡剪掉,独自去到阿拉斯加寻找生活和自我?

为何俄国的大文豪托尔斯泰要放弃自己的书籍版权,不允许自己过富足的生活?
或许都是因为他们深刻的知道有钱的烦恼,能看到幸福更本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