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
我喜欢吃面条。小时候看《中华小当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特级厨师的比赛题目:“面非面”,最好奇的就是鲶鱼鱿鱼面究竟是怎样的口感。后来我偷偷列了个面条旅游清单,如西安的biangbiang面,兰州的牛肉拉面,重庆的小面,山西的刀削面,武汉的热干面等等。本来这个清单上还应该有安徽,不过后来我才知道,皖北并没有板面。 可惜,目前为止这份清单我只完成了第一条西安,大概是因为穷且懒吧。西安的面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条。神奇的是,我在西安的街边随便找一家小店,随便点一份面,师傅的手艺都是保质保量,带给我惊喜。从biangbiang面开始,我在不同的小店尝试了裤带面,棍棍面,驴蹄子面,铡面等等,无一不让我的舌头得到了极大的享受。这些面配料多是相似的,无非是青菜,臊子,鸡蛋等等,再加上一勺美美的油泼辣子。令我满足的是西安面的口感:面劲道十足,一口咬下去能感受到面条对牙齿的弹力,舒爽。 于我而言,其中嚼起来最爽的当属裤带面。裤带面是论根卖的,一根大约二两。面与料水分开,吃的时候夹起一根,蘸了料水塞进嘴里。没有了臊子或青菜配料的干扰,充分享受牙齿跟厚实又劲道的面条斗争的过程,品味碳水的香。当然,营养不那么均衡,不太健康。 咸阳的面跟西安相似,同样水平高超,而且面馆老板似乎更加热情,或许是因为游客更少些吧。某家街边小店的老板和本地的同学一起,热情地教我用当地方言读他的菜谱,至今我还能记得几个:“西红柿汤面,岐山铡面……”一个铡字,读出一种咬牙切齿之感,仿佛真的要掏出一把狗头铡了。 相比之下,杭州的片儿川我就难以欣赏。片儿川的汤汁确实美味,尤其是笋片,又脆又爽口,雪菜也刚好能解浓厚汤汁的腻。但我很难享受片儿川的口感。不知是不是吃得不够正宗的缘故,在杭州吃过的几家小店,面条都是又软又糯,仿佛煮得过了火,失了劲儿,嚼起来提不起兴致。葱油泼面的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机器制面,总是没有人工制面来得口感好,不过作为早餐瑕不掩瑜,一勺热油下去,滋啦一声,师傅手轻轻一抖,一勺榨菜碎刚刚好。靓园的一碗葱油泼面,配上一大碗豆浆,一上午的课都有了精神。 我在杭州也吃到过一种劲道的面——兰溪手擀面。紫金港东门外剑桥公社的妈妈手擀面,据兰溪的同学说,可以算作比较正宗的兰溪面。他家的猪肝面,面条微微带些螺旋,大概是用擀面杖卷的时候增加了韧性,远比在杭州吃到的其他面条口感要好。兰溪的同学却似乎仍不满意:猪肝不该过油,再嫩些就好了。 同在浙江的舟山群岛,面条也是一样的软糯缺少嚼劲,但是能够吃到最新鲜的海鲜搭配。群岛上的每家店铺买的海鲜面,所搭配的海鲜都各不相同,从各式鱼虾到大个儿的梭子蟹,捞到什么就搭配什么,可以亲眼见证老板把活蹦乱跳的鱼虾蟹开膛破肚加在面汤里。虽然面条口感不尽如人意,但是汤汁混合了最新鲜的大海味道,汤汁之妙远远胜过面条本身了。 在扬州吃的阳春面,口感虽然没有西安面的厚实劲道来得猛烈,但爽,滑,嫩,一吸溜一大口,另有一番妙处。爆鱼面中的爆鱼外皮过油,却并不完全是酥脆的口感,外皮在面汤中吸了部分汁水,已经变得柔软,次外层仍保有些许脆性,最内层是鲜嫩的鱼肉,三种层次混在一起,再配合上微甜的汤汁和细嫩的面条,与西安的面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意境,一个似秦腔,一个似评弹。 去日本关西游玩时,也在当地的小店里尝试了面条。有的拉面店门口放着自动售卖机,选定了想吃的拉面,付了钱,当啷一声落下来一块小牌子,接下来便拿着牌子排队等待店里面的顾客出来。我不喜欢乌冬面,滑,弹,但是完全没有韧性,吃起来有种滑溜溜的笨重感。拉面的韧性与弹性都不错,但是汤汁是令我的中国舌头受了些的:国内的日本拉面大约是经过了本土化改良吧。酱油汤底咸,豚骨汤底腻,但是一大碗拉面下去着实是顶饱,久久不会饥饿。夜晚京都的一家拉面小店里,还偶遇了几位日本上班族,啤酒配豚骨拉面,叽里呱啦地不知在抱怨什么,颇为有趣。 最近最常吃的,还是港式的牛腩面和云吞面,配上唐生菜或是炸鱼皮。一般小店里总是可选面条种类的,公仔面,粉丝,或是河粉,我一般都会选择那种又黄又细的虾子面。虾子面里掺了碱水,弹性十足,且有一种碱水特有的香气,如皮蛋那般的独特味道,吃起来微涩,又有些微微的苦味。比起汤面来,我更喜欢碱水捞面,毕竟在汤里泡久了,总是会牺牲掉一些口感。几年前初来港的时候,住在深水埗的一家青旅,出门一拐弯,正看到一家号称登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面馆。点了一份牛腩捞面配港式冻奶茶,还未张开嘴,便被浓厚的碱味呛到了。几口下去,反而觉得这种微微的苦涩给面条带来了些刺激感,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只可惜这种虾子面对我的食量来说略显单薄了点,若是不选“加底”,是万万吃不饱的。 细看我的面条清单,尚有一大半没去过。有些城市早有计划,却一拖再拖,绝没料到病毒横空出世,也不知等到何时才能成行。我祈祷这世界早日回归至正轨,自然带着许多私心,其中之一便是:快给我机会尝试一下更多的面条吧。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日凌晨 于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