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方式方法,不变的是爱

孩子的路,最后都得由孩子自己去走。所以父母所最应该期待的,应该是孩子的品行。这句话真是硬铮,一点假不了。 道德品行的本质,并非有关道德的条令条例。而是一种灵动的东西,这个需要的不是口头说教,而是言传身教和在环境里训练。德者,得也。如果一个人的行动,能让大家有所得,则这个人就非常有德之人。比如汉代让梨的孔融。 孩子是孩子自己的,有他自己的出现方式,父母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有意无意地,父母会把自己的很多期待,都关注在孩子身上。孩子肯定有很多地方达不到这些期待,于是父母会很伤心,认为自己这么爱孩子,孩子却只能这样。 孩子则认为,我都这么努力了,却还获不得你们的认可,一样伤心。 当然,也有些孩子年少时表现得很乖,在青春叛逆期时,他们自我意识觉醒,可能会反抗得更加强烈。 有一种孩子认为,自己永远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于是转而去寻找外界世界的认可,这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成长。 另一种孩子,会反思父母对自己的教育理念,认为父母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很多偏差,于是花很长时间和父母紧紧纠缠。但父母的很多理念是基于他们那个时代产生的,有很多不合于现在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孩子可能会陷于情绪死结,要纠正上一辈人的思维误区中的误区,这样的孩子没有办法真正离开父母。 同时,孩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但孩子周围环境和文化的力量,也让孩子对在自己所在的环境获得认可,有较高的期待。所谓龙生龙,凤生凤,不是中国所特有。世界上无论是日本的代际家族政治,还是老欧洲的各种贵族,都有更严重的世袭情况。 他们的社会、文化和环境,帮助父母塑造孩子。丘吉尔的父亲是贵族,丘吉尔从小在贵族学校,日常都由保姆照顾,父母亲力亲为很少,对像他这样的贵族少年,父母不过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但这依然不能阻止丘吉尔成为首相。环境和文化使然。 只有中国人,最强调家教和传承。因为我们的社会在不停地演化,父母担心孩子会不适应,不得不用自己经验,耳提面命。但奈何环境常常变,所以经验常常很快会过时。 所以,即使父母调整了的教育理念,但只要孩子所在的整个环境又起变化,也会效果减半。 自工业革命以来,普鲁士开创了义务教育到现在 ,孩子在上学之后切身环境,更多是由学校、由老师,由同学所提供的。父母所能影响的,会更加减少。 很多时候,父母和老师节奏不一致时,孩子会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 父母也很无奈。尤其是这一代父母,80后90后。 30年前自己背个书包去学校,风雨无阻。30年后送孩子去学校,还是风雨无阻。同样是去求学,只是方式方法代代皆有差异。 没有差异的,只有薪火相传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