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桂:学医救母成大医,医食同源巧治病!
立誓读医
晴空万里,天上没有一丝云彩。风,寡淡无波。知了,嘶鸣。太阳毒辣的照射着大地,到处都是滚滚热浪。
道路两旁的桑椹红的发紫,刺痛了他的眼。每到这个时节,父亲定会为自己采摘,然而今年......
天气热的让人难以喘息,此刻他感觉脚底发软,几近晕厥。
父亲就这样去了,留下年幼的他和体弱多病的母亲。庸医害人,父亲只是患了痢疾,却因误诊,30多岁就离开了人世。他恨透了那个庸医,更恨透了自己的无能。
伤心又有何用,他深深的吸了口气,定了定神,捧着医书细细研读起来。
其实,父亲去世那年他不过才十岁,然而就是在那一年,他发誓要攻读医学,为百姓治病。

替母担忧
时光如水,又是一年。
柔柔的月光下,铺洒一地清辉,他清瘦的背影在月光下显得更加孤独单薄。
伫立在莲池旁,他低着头不知是在看那莲花还是那轮水中月,又或者是那倒映在池中的满面愁容。
静谧的池塘水面浮现出父亲的容颜,父亲目光深邃而暗淡,像一口浑浊的老井。那是父亲临终时的眼神,遗憾、不舍、亏欠......耳边似乎又响起父亲的最后一句话:“听你娘的话。”
父亲走后,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省吃俭用,总是尽可能的给他想要的。他没有什么可以回报的,唯有更发奋的读书。
可是,近日母亲身体抱恙,眼看着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如果连母亲也......他不敢想象,痛苦的闭上双眼。
夜寂静而清冷,阵阵蛙声悠悠的传来。片刻过后,他睁开双眼,在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父亲走了,凡事不能都依靠母亲,自己必须学会长大,必须学会支撑一个家庭,必须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十一岁了,除了读书,其实他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为母治病
不知不觉,天色微亮,睁开眼眸,他一点都不觉得累,精神抖擞,浑身充满力量,心情也大为畅快。昨夜,他将自己拜读的医书又仔细查阅了一遍,对于母亲的病,他已有了九分的把握。
药王爷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 目前他的医术还不精,为了保险起见,他决定利用“食药同源”天然本草为原料,对母亲进行食养调理。
天刚蒙蒙亮,深邃微白的天空中,还散布着几颗星星,整个村庄一片寂静,四处都笼罩在薄明之中。简单的梳洗过后,怕惊扰母亲,他悄悄背起竹篓出发了。
空气中参杂着一丝凉意,恐是救母心切,他走的气喘吁吁,细细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渗出。

来到一棵桑树下,他的嘴角终于展开一丝笑意。昂首望去,黑压压的枝头上,缀满了颗颗大个儿熟透了的桑椹。贪吃的鸟儿总是最先发现成熟的气息,早已在上面大快朵颐,他快速的爬上树,尽情的采摘起来。不大一会,就摘了半篓。
一路小跑回家,将新鲜的桑椹洗净,加入平日采摘晾晒的肉桂、枸杞,慢火细熬,为了口感更佳他又加了些蜂蜜,等到天大亮的时候,他为母亲煮制的美食也出锅了。
“辛苦吾儿,味道甚好,不知此是何物?”见母亲问道,他便以主食材为名,随口答道:“桑桂”。
说来也是神奇,自吃了他熬制的“桑桂” 美食,母亲的身体竟一日日好转起来。后来,他又对该食补良品进一步改良,根据食物药性,加入了其他食药两用本草,做出了多种既美味又营养的“桑桂”美食。为了便于保存,他翻阅医书,按照医书所说的熬膏方法,以阿胶、桑葚、肉桂、枸杞、核桃仁为原料,加以蜂蜜,严格遵照古传的秘炼炮制八法,还熬制出了桑桂膏。该膏滋黑如漆、亮如绸,膏香浓郁,醇香美味,母亲甚是喜食,在桑桂膏的滋养下,母亲面色日渐红润,精气十足,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终成名医
有了此次救母的经历,他更加坚定学医的信念,日后他工于医学,不曾留恋科举。他遍读医书、药典,亲自走遍江河山川,访贤求艺,终成一代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