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德六年之入学资格
大学期间是非常迷茫的,毕业后工作?考研?还是出国留学?实话说我是没有明确想法的。那几年北京的雾霾越来越严重,成为促成出国留学的直接原因。那时我的母校,和德国大学有合作,专业课的教授,不少都有留德经历。配合着“油纸包里的零件”“青岛的下水系统”这类神话,德国天然地和严谨认真,科技无敌绑定在了一起。相较于英国北美和澳洲,留学德国还有一点优势就是不收取学费,每年预存8万元的保证金作为生活费,学生签证还可以合法打工(时长是小于240个半天)。对于托福雅思成绩的要求也不高(如果是英语授课),在正式面试前我考过了托福,掂量了一下自己的专业排名,感觉八九不离十。长话短说,由于种种原因,我最终没能入选。可能是自尊心作祟吧,我在落选后的一个月,考出了符合慕尼黑工业大学的雅思成绩,结果那一年原定在北京的审核面试被取消了,招生轮空一年。这里插一句,审核(APS)是指专业课知识考察,因为此前有些同胞弄虚作假,到了德国后根本没能力完成学业,于是德国人加了这一项筛查,只针对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学生。申请德语授课的学校,成了我最后一根稻草。那时候我的德语等级只有A2(初级为A1,最高级为C2),距离毕业还有半年时间,上午用来学习德语,下午用来做实验,晚上写毕业论文。最终顺利毕业,典礼第二天参加北理工DSH笔试,通过后参加口试。拿到了可以直接入学的语言水平证明(DSH-2)。德国队夺冠的次日,我再度参加审核,这是我的最后一关。我知道自己这次准备得很充分,一定能过,但是我无力回天的是7月15日是绝大部分大学硕士申请的截止日期。我还是投递了申请,在缺少审核证明的情况下,原则上是一定会收到拒绝信的,我心有不甘,随材料附上一份说明,恳请补交材料。与此同时,已经默默接受自己可能要晚半年入学。既然要休养生息,趁此机会把近视眼手术给做了。8月初,拒信来了,理由是材料不齐全。意料之中。月底传来好消息,弗莱堡大学的录取通知,材料入学时补齐即可。陆陆续续又有不少录取通知书寄送过来。那时候没意识到突击学习德语拿到的成绩是虚假繁荣,只觉得自己要触底反弹了,可以挑选学校了,哥廷根竟然需要我先上预科,补两门课程!老子不去了!现在想来,那时候飘飘然有些忘乎所以。以为自己只差一张机票,到了德国就可以和教授谈笑风生,大杀四方。满招损,谦受益啊。手续齐备,将护照交到德国大使馆即可,90天的签证会由邮政寄回。妈妈按照留德论坛里提到的出国行李清单,精心准备好两个满满的行李箱(每个23 kg),在北京国际机场与父母相拥告别,10小时后飞抵法兰克福。不用像季老那个年代,要乘火车穿越伪满洲国,从哈尔滨穿越苏联抵达柏林。
分别是并没觉得有那么依依不舍,可能是因为等待期超过了一年,家人和我都有很充足的心理准备。感谢通讯技术的进步,随时可以和家人朋友视频,不必像季老一样等书信,也不用经历傅聪先生10年和家里通一次电话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