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因生活费辱骂父亲 | 给了孩子爱和规矩 为什么还被当成「工具人」?

在孩子的世界里,世界是黑白分明的。行恶者永远是坏人,好人永远是善良、受迫害的一方。
直到成年以后,我们才意识到,黑与白之间从来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因为人性从来是有多面性的。
每个人都是立体和复杂的,这也造就了人性中的模糊与灰色地带。
当我们激烈评判一件事时,早已忘了,自己看到的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面。
1、没有感恩之心的孩子
最近,一条关于「留学生因生活费辱骂父亲」的事件被曝出。
事情的发酵,源于网友把一对父女因为生活费问题起争执的截图挂在了微博上。

从截图可以看出,父亲询问在国外留学的女儿信用卡消费的细节,并告知女儿信用卡是用于应急,平时尽量不要用。
女儿对此的解释是,生活费暂时没有到账,自己才会动用信用卡购买生活必需品。
随后,父亲再一次重申了两人之前约定生活费控制在1万以内的规则,并明确指出女儿每个月都在超支。
说完规则之后,父亲还打了次「苦情」牌,说「自己就这么多工资,没有钱了怎么给你呢?」

然而,这样情理并用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打动女儿。她显然有点不耐烦了,直接回了一句「就这样吧,再见」,匆匆结束了话题。
在这之后,女儿为了发泄内心对父亲的愤懑,一气之下把聊天记录发到了网上,并辱骂自己的父亲:死妈的祁某某,用了50欧元大清早跟我吵架,恶心玩意。
事情一经曝光,立马引起了网友极大的热议。
有网友说,父母一把年纪,靠着血汗钱供孩子出国留学,结果还被女儿当成没有感情的「提款机」。
面对父母的好心规劝,还恶言相对,养出这样的「白眼狼」,不如生块叉烧。
还有网友细算了下,在西班牙中产家庭一年的收入约为16万人民币。

如果按照事件所报道的那样,女孩一年的花销就相当于一个中产家庭的花销。这样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相当「宽裕」了。
父母的省吃俭用,却没能「唤醒」孩子的感恩,这让多少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内心生出一丝悲凉:每日辛苦奔波换来对孩子物质的供养,即使不奢求得到同等的馈赠,却连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也没有。
2、缺乏边界的爱是一场泛滥
虽然上述事件的真假引发了一些争议,但它之所以能成为热搜,「霸占」多数人的关注,可能与大多数父母的隐忧有关:究竟是什么样的教育,造就了这样的人性悲剧?
著名中医心理学家肖然老师说过,当低层需求得到太多满足,我们就会助长孩子的自恋。Ta们会变得唯我独尊、舍我其谁。

从事件的截图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女孩是个被父母「宠」坏的孩子。
正是她每一次的贪婪,总是能在父母这里得到满足,欲望才会被无限扩大。没有付出就轻易得到,又让她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她并不会因为父母的给予,而产生感恩之心。
没有感恩心的孩子是没有同理心的。她不能设身处地地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一旦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内心膨胀的自恋又会让她升起强烈的恨意,把所有的情绪和罪责,一股脑投向父母。
教育界有句名言,教育要爱与规矩并行。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给孩子爱,却没有给Ta建立规矩,并用自己的权威性固化规矩,所有的爱都会沦为「溺爱」。
没有边界的爱就像泛滥的潮水,它会冲毁孩子人格的堤坝,让Ta失去内心的臣服和尊重。
肖老师说,人内心的归属来源于臣服和尊重。
不懂得臣服和尊重的孩子是没有归属感的。Ta们也会因此而失去资格感、自信及基本信任。
3、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家庭结构的映射
家庭是塑造孩子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工厂。
一个孩子的外在表现,是Ta内心世界的投射; 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Ta与父母关系的反映。
家庭的氛围及父母之间的关系,影响甚至决定了孩子内心的结构。
妈妈是规矩的建立者,爸爸是规矩的固化者。
孩子只有懂得家庭的序位,并站在自己的位置,才会学会臣服和尊重父母,并产生内心的归属感。
在「留学生因生活费辱骂父亲」的事件中,面对女儿的百般刁难,父亲并没有用自己的威严,给予孩子「霹雳」般的教育,为孩子强化规则意识。
肖老师认为,父亲站在火位,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权威,给孩子带来光明、力量和规矩性。
只有父亲在其位并强大有力的时候,孩子才会因为这份威慑,而懂得尊重与臣服。
在线上课程中,肖老师还提到,每位家庭成员都需要被尊重。
可现实往往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个体去对待和尊重。

事件的前几次报道称,女儿曾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过控诉自己父亲的内容。在这篇控诉的文章里,她将父亲定义为一个为了钱,毁掉她青春的人。
她说,正是因为父亲对自己学习生涯的错误判断,导致自己的学习道路一路坎坷。父亲曾不给大学期间生活费,还暴力杀死了自己的兔子,甚至在公共场合对她大打出手。
后续疑似是女孩父亲的人也在社交平台上发文,他表示自己确实有刚愎自用的毛病,也因为脾气不好曾干出过伤害孩子的事情。
他也坦诚表示,自己是农村出身,贫穷的经历给他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内心对贫穷的害怕,让他不断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忽视了孩子最本真的天性发展。
与女儿不懂得尊重父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父亲曾经用情感绑架和施压,忽视孩子内心的一切。
4、孩子的问题是父母修行的必答题
每个人的人性褶皱中,都遮蔽着深不见底的幽微欲望。它驱动我们谱写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并将其他人放置于相应的角色。
当对方不符合我们期待时,潜意识就会让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引诱」对方演绎我们内心赋予Ta的角色。
肖老师说,期待只有合适才能被满足。孩子出现问题,往往源于父母对Ta期待过高。

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认知,再一次回看刚才的事件,养育出「白眼狼」女儿的原因,恐怕就是父亲隐忍商量背后的「隐性暴力」。
其实,我们并非在谴责谁,而是希望更多人站在他人的教育悲剧中,找到自己家庭问题的根因。
为人父母,本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路。每个人都可能带着童年时的创伤或未完成的事件,进入到亲子关系中。那些未愈伤口所铸就的期待,或者想要通过孩子来完成未完成事件的渴望,悄悄在潜意识中发酵,驱动我们以爱的名义去对待孩子,最终把爱变成了一场「伤害」。

孩子的所有问题,并非全部来自父母。但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修行的必答题。
只有认识到问题的核心,我们才能通过改变家庭结构,修复关系,重新治愈孩子,带Ta们打开一扇扇门,来到高山流水或春暖花开的开阔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