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李泽厚?
以我有限的了解,现在还会认真对待李泽厚的,大概只剩下美学这个靠前半本《判断力批判》混日子的哲学二级学科了。马哲这边,官马西马各领风骚,李马只是被遗忘的一家之言。而正经的西哲界,哪怕是80年代,对李泽厚不以为然的也大有人在。除了美学,李泽厚在哲学界的影响力基本局限在中国哲学这个小分支上了。他晚年在伦理学上用力颇多,但时代已经变了,那几本书不仅学术价值寥寥,影响力也不大。在思想史领域,李泽厚论断很多,论证很少,因此似乎也不会被当成严肃的学术成果来对待。至于文学界,可能李对鲁迅的一些判断还会有人关注,但也非常有限。总之,在学术意义上,李泽厚已经过时了。只有在和学术相对的所谓思想界,还会有人借他的一些论断来影射现实。
最近几十年中国人的文科学问,绝大部分注定是要速朽的,只有个别根基深厚且扎根本土的专业能例外,比如中国史。这和学者个人的勤奋与天分无关,而是历史进程决定的。我们一直处在学徒状态,学界的进步体现在对西方的学术成果翻译、理解越来越准确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原创性成果基本过不了几年就会显得幼稚可笑。事实上,热衷原创性研究很大程度上恰恰代表学术判断力有问题。
人的天分和学术成果的质量高度相关,但终究不是一回事。李泽厚的作品速朽,但李泽厚不朽。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李泽厚某些时候表现出来的郁郁不平之气:余英时是大师,难道我就不是吗?李泽厚确实有资格骄傲,他凭借那样乏善可陈的学术积累写出了那么多了不起的作品,换个环境、换个时代当然不会逊色他人。如果现在的人觉得李泽厚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那也实在太看得起自己了。李泽厚那叫英雄无用武之地。
那么今天我们还有必要读李泽厚吗?当然有。他没有学术意义了,但他有学术史、思想史乃至中国现代史的意义。
我们现在很容易通过一些导读、教材快速进入一个学术分支,但也基本就是在这个分支内部做些细枝末节的思考,缺乏整体的视野,特别是缺乏一种历史视野,而这是读李泽厚可以带给我们的。学科的分化、知识资源的更替与整个国家的历史进程有着这样那样直接间接的关系,我们是被抛置在特定历史时段的人,不自觉地被历史背景塑造了知识结构、问题关切,因为很多偶然的原因进入了某一学术分支。要深入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研究,历史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而李泽厚正代表了我们身处其中的历史脉络的一个难以忽视的环节,读李泽厚我们才能理解自己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
Sternhaufe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8-21 16:16:35
-
Hyacint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9 16:44:20
-
谬谌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9 11:29:16
-
蝇熊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9 00:34:13
-
盛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5 20:47:28
-
淇水宾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5 00:42:33
-
f will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20:54:29
-
小朋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6:50:02
-
牧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6:34:44
-
煮鹤焚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6:32:38
-
苍天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5:41:07
-
阿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5:38:46
-
芒果曲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4:24:31
-
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4:15:48
-
alfre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1:41:55
-
盛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1:39:16
-
佛尔摩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1:30:06
-
路小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11-04 1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