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先秦时代的人和事——我读《咏而归》
相信很多人对《论语·先进》中有关孔子与弟子们谈论志向的一段话都有印象:“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日,在书架上浏览,一本名为《咏而归》的书立即吸引了我的眼球。取下一翻,兴趣大增,遂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下去了。
该书收录的是作者李敬泽历年来所撰写的有关古人与古典的文章。作者曾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阅历,使作者能够在历史和现实的宏大空间中天马行空、纵横捭阖、驾驭自如、酣畅淋漓地剖析一个个人物和一个个事件,在无穷的趣味里追怀古人的风致,探究古人的思想,教会我们从古人在各种选择和决断中,从古人对生命意义的领会中,学习安顿自己,为灵魂找到一个归处。
《咏而归》从春秋先秦开始,兴之所至,迤逦而下,娓娓道来,直至现代乡野,由家国天下归结到春水春风、此身此心。由于我对春秋先秦时期的人和事比较感兴趣,所以阅读的重心也就放在了这个时间段。
春秋先秦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各种思想潮流激烈碰撞,各类学术学派百家争鸣。精神的走向、道德的底线、人性的缺失,逐渐成为孔子、孟子等一干圣贤关注的事情。这个时期,各色豪杰志士风云际会,各个诸侯国大动干戈、你征我伐、攻城略地的时代。西周统治逐渐瓦解、礼崩乐坏,各种价值观分庭抗争,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公元前489年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的时候,是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是中国文明的关键时刻。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精神得到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胜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转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中国精神的关键时刻”)。我们看到,孟子与告子讨论人性之本质,提出了他的性善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与水与耍赖”)。我们也从孔子对于其弟子做好事的两种态度上看出,他老人家对人的道德实践抱着相当现实的态度,他相信人有道德之心,便也有利己的本性。人的境界太度,高得凡人跟不上,那么德行也可能就成怪癖,失去了教育意义(”孔门弟子做好事“)。
作者透视了一些古代谦让美谈后面的真相得出结论,人们有拒绝参与政治生活、承担公共责任的自由,并以极大的勇气捍卫这种自由,但一个国家、一个政治共同体,必定需要它的成员或特定成员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掌握公权力,并由此出发确立相应的规则。否则,在最好的情况下,我们会看到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德楷模,但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要么发现伪君子和潜规则,要么准备迎接规则的崩溃(“富贵如秋风,秋风愁煞人”)。对于伍子胥和申包胥这对同事与朋友,作者是赞赏有加。伍子胥临死前留下的那句“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的遗言真是风云激荡、鬼哭神惊。而申包胥那句“子能亡之,吾能存之;子能危之,吾能安之”的千金一诺及在秦国宫门墙边连哭七天七夜的义举同样令人感动(“伍子胥的眼”“哭秦廷”)。
针对宋襄公想用体面的方式取胜的愚蠢而导致的失败,作者指出,宋襄公在那场战争中是弱者,所以他必须按弱者的逻辑行事,不能思考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只有当他是个强者时,才会留意姿态、程序、自尊之类的审美和伦理问题,才会在追求目的时坚持手段的正当和体面,坚持他的价值观、他对正义的信念,哪怕他可能会因此遭了暗算,因此失败和倒霉(“关于宋襄公,一种想象及种种问题”)。在谈到屈原时,作者由衷地赞美道,屈原终究伟大,他唱出了中国人恒久的心病,在我们的国权社会,没有男人喜欢人家把自己当成女人,但有一个重要的例外,就是美人芳草的许学传统,也就是说,自古以来,男人们见了女人还是男人,见了有权有势、高高在上的男人,马上就在心里变成了楚楚可怜的女人。……然后呢,就自恋,就发牢骚。于是每间办公室里都可能有屈原,上司昏聩,小人当道(“办公室里的屈原”)。
合上书本,闭目冥思。咏而归?这本书也是咏,是跨越时空的咏。所咏者乃古人之志、古人之书。而归,则是归家,归向可归之处。《咏而归》这本书中所选文章都是一些短文,语言幽默,金句不断,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读本书,不用正襟危坐,只需在轻松快乐、自由自在地阅览的同时,引古人之精神,接通心与眼,使心有所安,使眼有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