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哲学】好学的孔子与鄙薄知识的孔子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当有人问子路孔子是什么人,子路无言以对时,孔子的自我评价也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里孔子的“发愤忘食”,就是指他在学习的时候“学而不厌”。
孔子不只是乐于读书,而且还能够不耻下问,即使遇到讽刺他的隐士老者,他也要毕恭毕敬的去寻找他们,想向他们请教学问。
孔子作为中国的第一位老师——大成至圣先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水平也是一流的。他不仅努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一视同仁——“有教无类”;对于不同的学生能够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导——“因材施教”;当学生遇到难处的时候,他会适时的启发——“不愤不发,不悱不启”——等到学生思考到头疼的时候再点拨他;当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要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最后,孔子告诉我们要学以致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然而,孔子并不是对所有知识都感兴趣的。在《孔子家语》里,有一段子夏语录,长达近700字,在儒家经典里,除了孔子之外,弟子们往往只有只言片语,像子夏这样长篇的演说是绝无仅有的一例。子夏的这段语录,是跟孔子汇报自己关于万事万物的学习心得:
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
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
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嚼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
食水者善游而耐寒,食土者无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不治,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绪而蛾,食肉者勇毅而捍,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惠而巧,不食者不死而神。
子夏的语录很长,这里只节选了一小段。这段话虽然佶屈聱牙,但是可以看得出,大体上讲的是关于世界万物的知识。孔子并没有对子夏的学习心得进行点评,而是转头问子贡他讲的怎么样,子贡说这些知识很精妙,但对治理国家没有什么用处,孔子表示赞同。
如此看来,孔子并不关心对万事万物进行研究探索的学问,他对知识的兴趣,主要是关于德行和为政方面的。本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知识的关注领域,这无可厚非,但是后世儒家学说成为了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思想,孔子个人的知识兴趣就影响到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知识兴趣。
对于我们长达二千年的学习传统而言,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探索被士大夫们排除出了学问的行列——君子不器,整个国家的知识精英都投身于德行和为政的羊肠小道上,而对世界万物视而不见。这样的学问倾向不仅仅造成了我们没有发展起系统的科学,还让我们损失了减小权力距离的可能性。
德行和为政,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知识领域,在德行和为政的领域中,身份和地位就意味着权威,意味着德行的标尺。而对世界万事万物的探索,是一种人人平等的知识领域,无论是谁,无论他的身份地位如何,只要他了解客观事实,掌握客观规律,就是当然的权威。
所以,当对万事万物的探索具有重要地位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平等的,人与人之间是可以争论辩驳而不伤和气的,因为人们知道,他们的辩驳不是为了否认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客观世界的存在。
而当我们抛弃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把知识的兴趣都聚焦到德行这条羊肠小道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辩驳争论,因为人们知道,对对方观点的辩驳就意味着对其身份地位的挑战和对其德行的否定。
于是,为了生存,我们只能顺着领导、师长、父母的想法说话。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位和老师柏拉图唱反调的学生,和柏拉图的学园里住了20年,他们并没有反目成仇,因为对他们来说,不同的观点只是对世界的不同理解。而在中国,如果学生不赞同老师的观点,处处唱反调,那么老师就会认为学生“欺师灭祖”“大逆不道”,要将其“逐出师门”。如果没有合理的方式与领导、师长、父母辩驳,我们就只能顺从他们的想法,按照他们的意志从事。“官大一级压死人”,变成了我们国家两千年来不变的现实。
对万事万物的知识缺乏兴趣,还让我们损失了一扇通向知识海洋的生命之门。
当对万事万物的探索具有重要地位时,人们对知识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实用而研究,或者是为了好奇心而探索,探索知识经常成为了生命的目的,成为了生命意义本身。在知识海洋里如飞鸟游鱼般自由翱翔,可以让我们的生命可以安身,不必在名与利的狭窄道路上与人以命相搏。知识是世界为我们打开的另外一道门、另外一扇窗。
而当我们抛弃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知识本身就变成了一块敲门砖,它通向金钱,通向地位,通向身份,通向名誉。每个人都挤在名与利的狭窄道路上,生命成为了竞赛,连我们自己都成为了工具。当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人就会质疑,这些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呢?当我们讨论知识的时候,彼此间的想法不是对世界理解得更多一些,而是在暗中较劲,比较谁懂得更多一些,谁的知识量更胜一筹。
更何况,知识作为通向名利的敲门砖,已经越来越缺乏真实的效用。在孔子的时代,学习德行是进入仕途的有效途径,而在现代,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只能保障生存,要想获得金钱、地位、身份和名誉,仅有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一旦知识这块敲门砖用完之后,学习知识就变成了一件多余的事情。
倡导学习的孔老夫子,最后却成了一个民族对知识缺乏兴趣的根源,这应该是一场悲剧吧。
汤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古代单方面权利义务关系的十大后果 (3人喜欢)
- 对于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理论的反思 (1人喜欢)
- 读《实践论》谈知行合一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称呼学 (1人喜欢)
- 扬弃传统文化之中医概念体系的缺陷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