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伴侣暴力(IPV),及女性暴力干预策略
亲密伴侣暴力(IPV)
亲密伴侣暴力(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IPV)是指现在或曾经处于亲密关系的伴侣或配偶之间发生的暴力。
亲密伴侣或配偶是指包括恋爱、未婚、已婚、离异、分居的异性或同性伴侣或配偶,不一定有同居或性行为。
暴力形式包括任何形式的躯体、性、精神暴力和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世界15个地区大规模调查发现,IPV躯体或性暴力终生发生率为15%~71%,年发生率为4%~54%。2003年湖南省大型流调数据显示,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16.2%,其中夫妻暴力的发生率为10.2%。
IPV对个人、家庭、社区、社会均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成为全球日渐关注的社会问题。全球性IPV研究数据显示,IPV对受虐者及目睹IPV的儿童可能造成长期严重的躯体和精神伤害,甚至致死。
对施暴者及其性别的研究
以往专家认为,IPV受虐者作为弱者,存在更多的精神心理问题,但随着对施暴者的认识更加深入,对施暴者的干预也逐渐被重视。除此之外还有针对施暴者性别差异的研究。1975年,女性参与施暴的问题第一次被提出。
# 女性施暴者的特殊性 #
有临床研究报道,64%的女性一生中至少遭受了一次伴侣攻击。而综述多项调研数据发现,有12%~40%的女性对男性施暴,这组数据可以推测有一部分女性施暴者同时也是受虐者。
由于女性施暴者的特殊性及女性特有的情绪管理和应付方式,其干预也有其特别之处。
制订安全计划
许多女性施暴者会同时或继发遭受男性施暴,因此女性施暴者干预要特别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安全计划应当包括要明确重要物件的搁放位置以及时保障自我安全,并且要有危险性、挑衅、冲动行为出现的防范意识。

冲突管理、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技术
研究提示,女性和男性在同样程度的压力环境下,女性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因此,女性认识应激源、加强积极的应付方式、学会一定的放松技巧是相当有必要的。在治疗早期,女性要学会阻止伴侣间的愤怒情绪升级。在与其伴侣不和的状况下,可以与其伴侣保持距离,避免挖苦讽刺和直呼其名,进行简短有效的交流,集中解决问题。
女性同时要意识到暴力行为的后果以及长期负面效应,包括躯体和精神伤害,长期还会导致对方报复,失去亲密感和信任感,出现经济法律纠纷等。

定式教育和讨论能帮助女性施暴者更好的理解情绪由来和管理情绪,包括让女性理解情绪、思维和行动的联系,了解特定情绪的发展过程。了解由愤怒情绪到暴力行为之间的联系非常重要。女性应当学会认识、推进、准确交流和表达自己压抑在愤怒之下的感受。练习感受他人的情绪反应达到共情,达到了解情绪的唤起过程,同时了解愤怒情绪、暴力行为和性别角色如何受到家庭和文化的影响也相当重要。
另外,Babcock等学者运用TIM理论模型应用IPV干预,并比较了男女性施暴者的干预效果,发现女性施暴者干预也能应用。
#暴力干预方式#
经典理论策略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作为经典理论,运用最为广泛,对IPV施暴者的CBT干预可针对施暴者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包括早期创伤及PTSD、边缘型人格特质、依恋关系、物质滥用等。专家研究认为CBT应集中解决施暴者对施暴行为的态度,施暴者的愤怒、恐惧、嫉妒,甚至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及管理,以及施暴行为的冲动武断不计后果等方面进行。
近年关于IPV与依恋关系的研究提示,IPV施暴者的依恋模式具有不安全和紊乱的特点,这种依恋关系类型可能与儿童期遭受羞辱或虐待有关,并且这种依恋关系最终可能导致与其亲密伴侣出现不断的愤怒情绪反应,并且容易出现向对方施压和控制的行为。
另有研究则对发生躯体暴力的夫妻进行依恋关系和婚姻时间以及婚姻满意度评估,发现家庭中女性呈焦虑型(anxious)依恋关系与男性呈冷漠型(dismissing)依恋关系是夫妻暴力的重要预测因子,其次还有婚姻时间更长,问题解决的交流方式欠缺等因素。
婚姻关系受到夫妻的依恋关系形式和解决问题交流方式的影响,是夫妻间发生躯体暴力的重要因素。
理论模型引入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整合
跨理论模型(TTM)引入IPV行为干预
1982年,研究者综合了主要心理治疗流派的精华并有机整合成为TTM,认为个体的行为改变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理论分为改变阶段、改变过程、自我效能、决策平衡四大板块,改变阶段包括5个阶段,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体现了个体行为改变的意图和指向。目前已经运用于改变人的不良行为戒除,如戒烟酒,以及良好健康行为的培养方面如体育锻炼,涉及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公共卫生学、经济学、运动学等方面。
目前有研究报道,IPV施暴者行为虽然复杂,但其变化具有一定规律,并呈周期性。
TTM与认知行为治疗整合
有研究者制订了第一本伴侣暴力施暴者的个人治疗手册。治疗手册将TTM中的最重要环节——激励性面谈策略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有机整合,用认知行为疗法为变化前做好准备,并最终完成整个行为的改变过程。
运用此方法治疗前需要对施暴行为进行详尽的评估,分析施暴行为的形式和模式,以及施暴行为出现的背景,施暴者的动机,施暴行为持续存在的根源,施暴者人际交往能力缺陷,施暴升级的原因,个人的能力资源,人际和社区支持资源等。
针对施暴者的MI+CBT治疗包括四个阶段。治疗的四阶段可以根据不同的来访者需要和治疗过程中的进展不同,而强调不同的每个阶段灵活进行。
这一方法在国外IPV施暴者法律强制性干预中运用较为普遍,且成一定系统。
新兴理论的应用
辨证行为疗法(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是国际临床心理学实践中较为常用且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属于认知-行为取向疗法。
DBT形式多样,可以采用每周个体治疗,或者团体技术训练,也可以采用电话联系随访追踪。DBT提供了对复杂问题的等级治疗。
研究发现大部分IPV施暴者具有边缘性人格特质和严重情绪不稳等特点。因此,运用DBT方法干预IPV施暴者有一定的疗效。迄今为止这样的报道较少,但不能否认DBT治疗IPV施暴者的潜在价值。
DBT与传统CBT有一些相似和重叠之处,比如在情绪调节、人际交流、压力管理等环节,而DBT的最大优点在于等级治疗及其干预前的预先计划。这一方法在国内还需进一步临床推广和实践。

#小结#
亲密伴侣暴力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施暴者在生物-社会-心理学上的特点使得施暴者干预工作的进行相当困难。
在前期研究中发现,三分之一的施暴者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甚至对家庭暴力自得其理,并在家庭中威望居高,更不会有改变的动机和动力。国外也常对施暴者多有相关法律干预,并采用强制性的心理矫正干预,而强制性心理干预及矫正未免会产生心理阻抗。而且,在施暴者干预的临床实践工作中,常会遇到精神障碍患者,包括精神疾病和边缘型或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均可能出现治疗的难以配合,也增加了干预的复杂性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