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三国第一——反董联盟
一、 论三国,我为什么读《资治通鉴》
三国的话题说之不尽,说起原典,一般人会想起《三国演义》,亦或是《三国志》,前者是国民级读物,大可以自己读,而且相对小说,我更想讲的是真实的历史。那么是不是看《三国志》比较好呢?少时我就觉的《三国志》远不如《史记》精彩,后来才知道作者陈寿就是当时的人,三国人写三国事,很多事情反到不敢写,很多当事人都在世,犯了忌讳也许就是腥风血雨。于是他把可写的写了,不可写的则隐晦其词,在词句间巧妙暗示,当时的人一看即知,觉得妙不可言,很有味道。可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哪里体会得到,只觉简略散碎。
所以不如去读一百多年后的《后汉书》,很多陈寿不敢写的事都可以写了。可后汉书又是纪传体,叙事难免不连贯,还是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更能看出事情的发展轨迹。而且我很早就觉得,通鉴里的一个个小故事,讲得传神精彩。而且通鉴是传统东亚社会的帝王教科书,更准确的说,是太子储君的教科书。在现在的日本,还有门学问,叫帝王学,然而并不是照字面的意思教人去做帝王,而是东方的MBA,从传统中寻求管理、决策的智慧。那都看些什么书呢?这就要感谢祖宗遗泽,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孙子兵法、六韬等等,东方的管理智慧,在日本大公司的管理层中非常有市场。
这就是我想说的,《资治通鉴》记录了许多重大决策的过程,如何分析复杂的局势、如何做决定,这就是门大学问。无论是个人还是集团,都要作许多的决定,细读通鉴,就会获得宝贵的借鉴。

二、 读通鉴论三国,怎么读?从什么时候开始读?
其实我也没想好怎么读,逐字逐句解读文献吧,就成了文言文讲读,光讲故事吧,又非读原著的本意,于是就试着解读原文+讲故事,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事件,总结历史的教训,就算是读书思考的公开化。
通鉴的跨度从战国到五代,可既然读的是三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三国的开始并没有定论,一般都会从东汉末年算起,比如《三国演义》就是从喊着苍天已死的黄巾起义开始的,而我选择了初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0年,同样是汉末,这一年,董卓在洛阳为所欲为,东方以袁绍为首的诸侯结盟讨伐董卓。
为什么选这一年开始呢?因为这一年,很多英雄人物走上了历史潮流的前端,展露头角,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孙坚、吕布、曹操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都出现在在讨董或董卓的阵营里,里面许多人,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燃烧自己的野心,在东汉帝国的废墟上,企图开创出一番新局面。而两个集团,都面临着重大的决段时刻,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三、本集主要人物介绍
东方讨董的盟主是袁绍,这个人四世三公,连续四代都在政府中担任最高的职位,他们家“门生故吏”满天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noble是贵族,而且据说袁绍英俊不凡,风度翩翩,这样的家室,这样的做派,为天下英雄仰慕,纷纷投靠。

至于董卓是凉州,现在的甘肃,靠军功起家的军阀,地方的豪强,在因缘际会中取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将皇帝视为掌中玩物,为所欲为。这引发了东方精英们的不满,于是起兵要推翻董卓。
还有就是其实当时不大起眼的曹操,他其实也是位高干子弟,只是袁绍是名门是清流,而他是大宦官的孙子,是浊流,他父亲曹嵩是大宦官的养子,家里非常有钱,花了一亿钱买了个三公之一的太尉来玩。可是曹操却不走寻常路,跟着清流走,成了袁绍的发小,准确的说是小弟,这也表明他少时的野心,要融入精英阶层的主流,做一番大事业。当然,此时的袁绍小弟,绝想不到日后的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或成为魏王殿下。


四、文本解读之一——袁绍阵营与谁是真英雄
初平元年,190年,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起兵讨董,推举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三国演义里也有这段,就是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这些诸侯很多都是与袁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比如袁术、袁遗直接就是袁家人,韩馥是袁家的老部下,后来他富庶的冀州城还被袁绍所霸占。每一路诸侯都拥兵数万,声势浩大。
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给各路诸侯“板授”官职,本来官位的授予需要天子诏书,才算合法,否则就是乱命、矫诏,可是中央政府在董卓手里,给他们授官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没有诏书,但以朝廷的名义授官,就有了“板授””这个术语。这个集团,一开始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意思,也许是从此时,曹操意识到了挟天子令诸侯的重要性,这就是合法性,就是大义名分。
袁超小弟曹操也在里面,可是是不起眼的一个,不能和其他诸侯比肩,如前所述各路英雄都归心袁绍,可是我们看到,一路诸侯济北相(济北国的相,相当于郡守)鲍信却慧眼识英雄,他说:
夫略不世出,能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乎!
世出就是常见,不世出就是不常见、不凡,天之所启,就是天来开路,也就是说,谋略不凡,能拨乱反正的人是曹操你啊。(这些人)才能配不上他们的高位,虽然强大终究会失败,这大概是上天为你铺路吧。
曹操名列诸侯之末,连个名号都没有,可鲍信却在他身上看到了不世出的才干,那些拥兵数万身居高位出身清流的人,都会完蛋,成为曹操的铺路石。
这一切,都被神一般的说中了,真正是慧眼识英雄。这里就要说到一个历史教训,在稳定期,一切都循规蹈矩,按既定的规则办事即可,出身好一些,能力差点也无妨,先天优势的光环加持,可以让袁绍这些人无往而不利。可是在剧烈的变动期,在乱世,原来规则失去了效用,关键时刻,有真才能的人自然胜出,才能不足则往往失败,不仅是个人,甚至是整个集团走向负面。后来讨董之战的决策、官渡之战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简单地说,太平岁月,可以一混,大争乱世,谁行谁上。曹操就是那个谁行谁上,后来居上的人。

五、文本解读之二——董卓集团的应对与决策过程
在说董卓集团的决策过程前,有一句简单的记事: “癸酉,董卓使郎中令李儒鸩杀弘农王辩。‘’ 在董卓示意下,三国演义里的那个狗头军师李儒,杀了刘辩。
这杀的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王爷,而是被废的汉少帝刘辩,取而代之的是汉献帝,汉代的末代皇帝。其实是一件大事,可是与我们要谈的决策无关。当然也不是毫无关系,以后会提到,袁绍其实是不认可汉献帝的,那么被废的少帝,就是他心中的正统。
接下来是经典的决策过程。
董卓面对声势浩大的讨董联盟,想要征发大军应对。
可是他的参谋,尚书(执掌宫体政务、机要的大秘)郑泰的意见确是,为政在于行德政,不在兵多,董卓就不高兴了,说你是说我的兵没用嘛。
谋臣用模糊有歧义的话引起领导的注意, 这也是一种法子,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决策分析,堪称完美,我试着为您解析一下:
在开头他就亮明观点,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对于关东的大军,用不着动兵。观点很明确,其实教了这么多年书,发现明白表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接下是分析过程,有逻辑、有层次,放现在也不过时:
首先,董卓和反董集团双方领导对比,董卓胜。董卓生在凉州(甘肃),从小当将帅熟悉军事,而袁绍不过是一个长在洛阳城中的公卿子弟,也就是个公子哥儿罢了。至于张邈就是个老实没用的人,孔伷则只会高谈阔论,把死的说成活的,每一个懂军事,沙场对阵,没人是你的敌手。
其次,内部组织关系上,反董联盟有重大缺陷。每个人的官爵都不是皇上任命的,没有信服力,实际上各路诸侯的地位都差不多,也就是所谓的尊卑无需。这也是通鉴厉害的的地方,前后的叙事可以对得上,正好和上面说的板授、有位无能对上了。
谁也不服谁的结果是,大家都坐保实力,在坐观成败,而不会同心同德共同进退。这一点果然被说中了,三国演义也有这一段,各路诸侯终日饮酒高会,不肯西进,曹操很是不满。
再次,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关西完胜。关东(函谷关以东)成平日久,人们不熟悉军事,而西北的凉州、并州(甘肃、山西)要因对彪悍的羌族侵扰,连女子都携弓而斗,天下最畏惧就是梁并与胡羌的战士。
这里揭示一个当时重要的事实,军事战斗力上,关西碾压关东,俗语说得好“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比如后来要将的并州骑兵的代表吕布,可谓无敌天下,但是关东的文官却看不起关西的武将,觉得他们粗鄙无文,总说吕布三姓家奴,变幻无常,其实他后来也想投奔袁绍,可始终未受信用。
对比的结果,董卓代表的关西军阀,对关东的军事力量,如同猛虎扑羊,秋风扫落叶。言下之意,现有的兵力就够了,无需征发大军。
最后,上一条先抬高一下董卓,然后转折,说出征发大军的弊端。在如此优势之下,还征发大军,引起天下的惊恐不满,害怕兵役的人会走向敌对,是内部根基动摇。
短短一段话,理路清晰、论证充分,利弊分明,还把董卓夸得像花一样,接受了不征兵的意见。
别以为学术才需要逻辑、论证,实务中更需要,在三国时代,论证是否合理,往往决定了一个集团的生死存亡。
可是,光有好的决策分析也没用,终究是要大boss做决定的,可是董卓暂时接受明智的分析,可后来却兴师动众的迁都长安,最后身死灯灭。
我们下回继续读通鉴,论三国,搭配视频效果更佳。
【读通鉴,论三国-哔哩哔哩】https://b23.tv/sTS0jT
-
ノ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24 14:19:05
-
Oleg the kafi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7 11:19:04
-
Imal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4 18:18:13
-
Rock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2 23:20:07
-
豆友249261432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11 17:31:53
-
Lil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11:19:49
-
寂楽寺惟盛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09:13:50
-
Rich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07:13:55
-
liuer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1-07 02: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