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教育
查看话题 >讲道理、提意见、出主意......不请自来的聊天杀手
沟通中不请自来的说教、指点、建议,是很常见的,我们自己可能也经常这么做,尤其是被他人倾诉中强烈的情绪情感搅动内心、难以承受或处理的时候。
实际上,心理学研究指出,即使一个人明确说出:“我该怎么办!”,也未必是真的想听别人的意见,可能只是希望得到关注和理解,又或者只是一种通过自言自语进行思考的习惯。(Feng & Magen, 2015)
调查显示,接收到不请自来的建议是一种不太愉快的经历,会觉得沮丧、没有帮助,好像在别人眼里自己是无能的。(Smith & Goodnow, 1999)
给出建议这个行为本身,对于婚姻关系、人际关系、职场关系的建立维护,会带来一些潜在的负面影响--
对关系的满意度降低、更多地出现争执矛盾、受到疏远和拒绝、孤独感增强,在职场上缺乏领导力,难以获得晋升机会等。
不过,即使知道这一点,面对“我该怎么办”的提问,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还是会以提建议的方式回应。
甚至有时我们在给别人提建议时,即使看到对方面露不悦,陷入沉默(就是不太想听的样子),也会持续说个不停的原因,甚至是在被明确拒绝“不需要建议”之后,还是一直想说,哪怕是变得婉转隐晦一些,拐着弯说,也还是想说。
这种行为持续出现,除了不确定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回应,还有一个比较深层的原因是:
给别人提建议,可以带来良好的自我感觉。
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展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影响力:
心理学家Schaerer和同事在研究中发现--
给别人建议的行为,可以让我们享受到一种权力感--“我拥有可以影响你行为/决定的力量”,因而推测,对权力有强烈欲望的人,在关系中追求强势地位的人,更倾向与在沟通中给别人提建议。(Schaerer, et.,al,2018)
2. 高估自己/低估别人的能力:
有趣的是,喜欢给别人提建议的人,通常也是经常拒绝别人建议的人。他们认为自己的观点,相比其他人来说,具有某种优越性。
在心理学研究中,将拒绝他人建议的心理动机称为“自我中心的贬低行为”(egocentric discounting),描述了一种过于强调自己的观点,而贬低、看轻别人观点的行为。(Bonaccio & Dalal, 2006)
在关系中具体表现为:
认为自己比当事人更聪明、知道更多,因而也就可以帮/替ta做“更好的决定”。
3. 关系中作为“问题解决者”的角色
当我们在关系中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照顾者”、“问题解决者”的角色,总是给亲近的人出主意,可能是因为潜意识中相信这么做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进一步拉近关系。
事实上效果正好相反,不请自来的建议可能会让关系变得疏远,因为真实的情感需求并没有被看到,也没有得到满足。
如果希望改掉这一点,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式
① 先倾听,别着急说话
当别人开始说起一个问题时,先别着急开启“解决问题”的思考模式,看起来简单的事件,背后可能有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在倾听之余,也可以适当引导,问问对方:“你有什么想法呢?”,“你预备怎么做呢?”,帮助对方自己想出办法,是更明智的方式。
② 理解别人的角度和立场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所拥有的那些优势”--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在沟通中也是如此,有时觉得自己很了解某些人、某些事的感觉(“ta就是这么个人!”、“不就是很简单的一回事嘛!”),其实并不是真的。
少一些评论和建议,多一些倾听和提问,会让对方感觉到你的关心是真诚的,情感有被回应到,减少因为“给意见”发生争吵的可能性。
即使有时候,别人是真的在请教你的意见,看起来很着急,也尽量不要在受到邀请的压力之下,轻率地给出建议,负责任的做法是:
先倾听,尽可能多地了解信息,了解情况,了解当事人所处的矛盾是怎么样的,遇到的困难是怎么样的,感觉和情绪是怎么样的,这个过程,或许比能够给出的任何的意见都更有帮助。

·参考资料·
Bonaccio, S. & Dalal, R. S. (2006). Advice taking and decision-making: 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01(2), 127-151. http://doi.org/10.1016/j.obhdp.2006.07.001
Feng, B. & Magen, E. (2015). Relationship closeness predicts unsolicited advice-giving in supportive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 1-17. DOI: 10.1177/0265407515592262
Schaerer, M., Tost, L. P., Huang, L., Gino, F. & Larrick, R. (2018). Advice giving: a subtle pathway to powe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5), 746-761. http://doi.org/10.1177/0146167217746341
Smith, J., & Goodnow, J. J. (1999). Unasked-for support and unsolicited advice: Age and the quality of social experience. Psychology and Aging, 14(1), 108–121. doi: 10.1037//0882-7974.14.1.108.
Yaniv, I. & Choshen-Hillel, S. (2012). When guessing what another person would say is better than giving your own opinion: using perspective-taking to improve advice-tak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8(5), 1022-1028. DOI:10.1016/j.jesp.2012.03.016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