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去阳朔,过个闲适的周末

第一次踏足阳朔,就下足了三天的雨。
从深圳出发,三小时抵达阳朔站,下车那刻感受到了久违的新鲜空气,果然窝在家里太久,连淅沥沥的雨声也让我有点兴奋,更不必提远处水汽笼罩的群山,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近看一坨一坨圆乎乎的竟如此可爱。
此前从未有兴致涉足广西,皆因幼时读到“桂林山水甲天下”,想来过度商业化的山水景区也没什么好看吧。最近g君童鞋串掇我出门走走,自由职业以来,的确很少与人交流,干脆给自己放三天假,去阳朔过个闲适的周末。
提前看了一本常用旅行书《地道风物·广西》、一部米粉纪录片《我粉你》、一部人文纪录片《秘境广西》,又将携程上关于阳朔的旅行攻略浏览一遍。一个人的短期旅行,我更喜欢周全的准备与有迹可循的丰满想象,这样在有限的旅行时间里也能不慌不忙、还能充实有趣。


此程最佳 住漓江边小村落
去阳朔,当然要住漓江边,选择的酒店是漓江边的一处小村落,不远处阳朔大桥穿山而过,旁侧一处破旧的船厂,岸边停满了轮渡与竹筏,沿着岸边走,还能看见村民散养的水鸭在雨里抖擞着羽翼。这里与喧闹的西街仅一岸之隔,却感受到久违的乡村古朴。







选择这家酒店还有一个小私心,一楼的咖啡厅,供应咖啡、蛋糕与酒精饮品,可送餐至房间,十分符合我独自出行不便前往酒吧。一人躲在房间里,望着漓江的夜景,听着音乐独自饮酒,真是人生快事。虽是酒店配套餐饮,出品也不赖,在小小阳朔喝到令人惊喜的精酿啤酒,于我而言此行的快乐值已溢满。



常规游小漓江 看演出
翌日清晨,依旧小雨淅沥,只好雨中坐竹筏游遇龙河了。阴雨中自带山水墨画的滤镜,想来与常日相比更动人吧~游人不多,空气湿润得刚好,远处青墨色的群山、云雾弥漫在山峰处,河畔竹林萧然,河中水草清晰可见,相比这些景致,些微的寒冷与细雨扑面,也就不算什么了。








在阳朔,除却山水,能挖掘的文化内容,大抵只剩《桂林千古情》与《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由张艺谋导演,是以真实漓江山水为背景,600多村民参演的大型音乐灯光秀剧场;与《印象·刘三姐》的“天然与人力的奇迹”相比,《桂林千古情》则更像是“声光影科技”的呈现。
网上对于这两个演出褒贬不一,人们声称《印象·刘三姐》看不懂,评价《桂林千古情》太普通。我一闲人耳,不赶时间,便两场都观演对比下。当然我更爱张艺谋式的“工整美学”,而千古情的那些我搞不懂的“科技把戏”,也着实让我有点小触动。










阳朔很小,但也有江河、熔岩、西街、古镇。相比起过于商业化的西街或古镇,我更喜欢沿着漓江边散步。西街边上前往demo餐吧的散步路上,满街桂花飘香,江边水流涌动,都是有趣的奇遇。demo餐吧作为文艺青年与国际友人的聚集地,自然也值得在此“打发时间”。






吃 当然不止嗦米粉
广西地产丰饶,水果值得一尝,时至10月末,街头水果档种类依然不减,随处可见芒果、八月果、甘蔗、百香果、沙田柚,原产地的鲜味,岂是日常城市外卖可睥睨。
为了尝到本味的桂林米粉,我特地一边散步一边物色,走了半个小时,最终选了一家非景区、还没上大众点评的街边小店,吃到带卤水的干捞米粉,才终于打破日常在深圳吃“龙记米粉”时的固有印象。若非要论个原产地优势,除了卤水之外,在本地吃的米粉,大概会比干粉泡发的,要来得鲜软一些。


在《地道风物·广西》书中,有一篇陈晓卿老师写的文,其中提到一味“螺蛳鸡”,描述得有声有色,以至于我到酒店饥肠辘辘,第一件事便是点了这道菜,正宗农家土鸡,肉质紧实,嗦一口螺,各类氨基酸的鲜香充盈,第一餐吃得很是满足。

在阳朔街头巷尾都能看到啤酒鱼的大招牌,不能免俗,选了家金奖招牌的连锁店,点上一份招牌特色的泉水弄水骨鱼,没有幼刺,鱼肉十足鲜嫩,虽说是啤酒,但带一股米酒的醇香,没有踩雷拉垮,多少也是意外惊喜了。

秋色微凉,退去夏季时的人潮挤挤,在淡季时的阳朔,看起来有些萧条,但这才是真实的回归。一连三天的阴雨绵绵,因着群峰间的云遮雾绕,竟变得诗意起来。
这一趟出行,像极一次周末的城市逃离,也是一次我对广西的初印象实录。我想广西当然远不止桂林阳朔螺蛳粉而已,像《印象·刘三姐》剧场旁的侗族木楼与竹桥,庞大如此,却不用一颗钉,这些太容易被游客忽略的地域底色,才是未来我再次踏足这片土地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