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德语学习心得分享
昨天收到了歌德学院的德语B1证书,听力那部分比较差,擦线通过(67/100),其它三部分还可以(口语86/100,写作85/100,阅读77/100)。这和我自己的预期挺像的,听力总不太灵光。以后再想怎么精进,现在做一个中期总结,分享一下业余学习语言的心得。
我在大学时就想学一门二外,当时还报了外语学院的公共法语课,晚上上课,刚开始时一屋子人坐得满满的。我还记得第一节课上老师用幻灯片投放了巨大的巴黎卢浮宫照片,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在巴黎的留学生活,听得人心驰荡漾。然后她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决定要学法语,有没有想过要学到什么程度呢?” 大约大多数人当时都没有认真想过吧,那毕竟只是一门选修课,也许只是法国的魅力,是慵懒,优雅,浪漫气质吸引了少年的我们。
我的法语故事并没有下文。我也是在很长的时间里慢慢明白,人的一生,可能会有许多只停留在原地的梦想。除了梦想,一个人还应该拥有平和的心态,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
研究生毕业三年以后,我搬来了欧洲。一开始住的是伦敦,语言上没有什么障碍,只是特别沉醉于同事的伦敦腔,有点嫌弃自己的口音。后来换到苏黎世,虽然德语是官方语言,但苏黎世比较国际化,尤其是我们这种在美企工作的,会英语也够应付了。所以学德语,当时并不在我的优先级清单上。
有一天夜晚,我的老房东约翰来城里办事,那时他已经八十三岁了,依然自己开车,修葺房屋,处理和租户的关系,照顾身患重病的妻子,也不喜欢别人因为他老而格外照顾他。那天我们一起去吃晚饭,他说起自己年轻时在美国生活过八年,又在巴黎逗留过两年,会流畅的英文和法文。他跟我说,“苏菲,我给你个建议,如果你在一个地方生活,要去学习当地的语言。”
少年易躁动,老者多慈祥。和约翰聊天总能让我心绪宁静,如雪华发和苍老容颜背后,有通透的睿智和动人的温柔。
我回来以后仔细盘算,学德语要花时间,不过约翰说得有道理,住在这里这么久不会德语将来岂不遗憾;我一直对德国的文史哲很有兴趣,黑塞,康德,叔本华,里尔克,尼采,茨威格,每一个名字都那么迷人,学会德语可以原文阅读他们的作品;最现实的好处是,如果要留在瑞士长居,过语言关是绿卡的必要条件。
想清楚这些后,算是下定了决心。花了很长的篇幅说动机,似乎是因为,动机和决心决定了我们能否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下去,决定了我们对待一件事是否是严肃而认真的。因为梦想可能太多,兴趣爱好也很多,要做的事就更多了,但是我们时间有限,去兼顾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想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因为是自学,几乎没有阶段性考试压力,我于是有了很多自由去决定如何学,何时学。因为我不想刷题,不想一页一页啃课本,希望这个过程有趣而能让人愉悦,希望我每次想到学习德语时,是充满期待的,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这样即使最后结果不理想,整个过程我也不亏。
第一部分 :语音语法(三个月,1.5小时/天)
语言虽然和数学不一样,但也是有规律的。机器学习的分支自然语言处理,就是用理科的思维研究语言,包括语法学的结构分解以及语义学上的句意理解。我这部分是去上了新东方的入门课程,包括:德语零基础目标中级(A2);德语中高级进阶(B1)。大概学了三个月左右,每天一到两个小时,周末或者旅行就算了。这些课程是中国人讲的,语法点比较详细,条理清楚,包揽了绝大部分至中级的德语语法,整个学完相当于是搭了个架子,字母单词的发音,名词的性数格,动词变位,常用的介词连词,时态语态的结构,句子的架构中各类词的位置,从句的用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我感觉不用深究细节,因为后面的学习中会反复再遇到,尤其是各种特例,比如说记忆名词词性,动词是否是规则动词时遇到的特殊情况,在学习基础语法时可以不用深究,只要记住有规律性的东西,把握住语法的基本脉络就可以了。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时要用足力度,使整件事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但不要被绊住,所以如果遇到什么特别麻烦的知识点,不要死磕,跳过去,继续往前走。
第二部分:背单词,顺便强化语法(三个月,1小时/天)
在进行第一部分学习的时候,会有一些单词积累,但不额外记单词的话,词汇量上不去,就会影响后面学习的趣味性。学完语法以后,我专门花了点时间背单词,用的软件是德语助手,上面可以选择课本,欧标A1 约700词汇,A2约1200词汇,B1约3000词汇。可以跳过A1,从A2开始按顺序背下去,每天打卡。跳过A1,A1词汇太常见了,不需要刻意记,而且很多应该在学习语法时例句中见过。也可以用其它的APP,比拿着单词书按字母顺序记忆效果要好,因为在各种记单词的APP 的设计中,都融合了记忆的遗忘曲线原理。不熟悉的词出现的频率高,刚学的新词需要及时复习这些,在算法里都有了,如果用单词书,就没有这层好处,需要人为去调整。这是科技带来的便利,它使人更聪明。
我后面觉得这样背还是太枯燥,于是开始写小红书,把单词分类,配上照片和翻译,修饰一番以后发布成学习笔记,写过蔬菜类,水果类,花卉类,家居类,办公用品类,服装类等,因为这些笔记,居然还涨了些粉丝,只是后来没有一直继续下去。
在记单词期间,我在网上发现了两个优秀的德语学习博主。一个是Jenny,她的频道叫 : Learn German with Jenny ;另外一个是一对夫妻,Cari and Janusz, 他们的频道叫: Easy German。Jenny 的频道很适合初学者,尤其是在语法知识点还不太熟练的时候。Jenny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都很详细。如果觉得学完新东方的课程还有哪里不清楚的,可以有针对性地去看Jenny 的视频;Easy German 取材于柏林街头的见闻,每一期会有一个主题,然后Cari 和Janusz以及他们的搭档会轮流当主持人,就这个问题去采访柏林街头的市民,全程都是德语,有详细的字幕。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款节目,它呈现了当代柏林的日常生活以及丰富包容的思想意识形态。
整个第二部分也持续了3个月左右,每天1小时,打卡单词,写小红书,看Jenny 或者Easy German 的视频。
第三部分:观影读书,顺便扩充词汇(一年+,45分钟/天)
大概在学习德语半年以后,我开始看德语纪录片和原版德文书。从这时开始,德语学习完全不枯燥了。这也是当时决定学德语的原因之一吧。德国文化深刻而丰富,可以拿来消遣一辈子。德语电影倒看得不多,好像更喜欢法国和意大利的电影,不过ZDF(德国电视二台)出品的纪录片我非常喜欢,刷了十几部,其中包括:《鸟瞰德国》共四季;《德国人》两季;《德国城市》,《我们的森林》,《气候创造历史》两季;《鸟瞰俄罗斯》,《吃的历史》,《超能人类》两季,《我们如何生活》,《城堡的传说》,《传奇欧洲》,《世外桃源系列18集》等。B站上的资源很丰富,刚开始时选择了带有德语字幕+中文字幕的;然后是只有德语字幕的;最后面可以关掉字幕,当然我现在也做不到关掉字幕能听懂,必须至少要有德文字幕。估计这种依赖性也就是听力始终没有训练好的原因。
看纪录片的时候觉得词汇量不够,会需要停顿下来查单词,我会把这些查过的单词加进德语助手的生词本,然后隔一段时间集中拿出来复习一下,这样顺便继续扩充词汇量。但好像不是对每一个不认识的单词都会这样,只有那个生词妨碍了我理解句子的大意时才会去查。
除了B站上的德语纪录片之外,还有一个地方我会去逛,豆瓣上的德语文学宝塔小组,楼主叫楚宜。那里汇集了许多德语语言的爱好者,大家经常往组里上传自己翻译的德语诗歌,或者是发表自己对某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经常有更新。我译过几首黑塞和里尔克的诗(当然查了字典),虽然并没有学过翻译理论,但是很喜欢那种自己意会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后再用中文表达出来的过程,也不在乎评论,自娱自乐。
第四部分:口语(一年,2小时/周)
虽然生活在苏黎世,但平时工作都用英语,我们的同事来自各地,印度,波兰,加拿大,英国,巴西,意大利,德国,所以哪怕是休闲聚会,大家也倾向于用英语。所以日常使用德语的场合不多。在第二部分完成以后,为了练习口语,我雇佣了一个德语老师。本来公司说会资助我们学习语言,但是这个语言学习安排在工作时间,一旦要开会,或者工作太多,我就倾向于翘课。后来索性没有接受公司的资助,自己花钱另找了一个私教。早上7点至8点上课,每周两次,早上的时间好控制,而且付的钱是实打实的,基本上一年全勤。我跟着这个德语老师练习了一年多,现在口语也不是很好,但好歹摆脱了哑巴德语的状态。终于可以和我的老房东进行简单的交流了。
B1的考试我几乎裸考,没刷过题也没做过模拟试卷,我考前一天刷的仍然是纪录片。遇到的一个考友告诉我,她不觉得听力很难,因为她之前做了很多相关的练习,所以挺轻松的。这也算是经验的一种,备考是有利于考试的,以后还是要注意。
虽然学习和备考,可能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