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骨禅心
阅毕。木构的骨架、化禅的内心,简称木骨禅心,好听的题目,好看的书。
飞鸟时代,透过百济、高句丽,远在东瀛的大和民族获得了关于木构建筑的技法,建筑工艺发生质的飞跃,法隆寺得以诞生,不对称的形制并没有影响它作为现存最古老木构建筑的地位。奈良平安时期,唐风顺着国威传入日本,倭人如饥似渴的吸收文化知识,东大寺、唐招提寺应运而生,而做到水景交融的凤凰堂最似壁画中对极乐净土的描述。镰仓室町时期,对五山十刹无休止的模仿,映出日本人对禅的痴迷,而这份痴痴的爱孕育出一对双胞胎,枯山水、茶室,他们虽然体量小,可营造出的“侘寂”情境包含了人与世界的深情,进入其中,时间停止、心灵洗涤、感沧桑韵味。
面对强大的邻邦,他们低头学习、埋头摸索,在复杂的木制建筑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小后院,那里尽管只有石和砂,却具备似宇宙尽头般的玄妙,相比中国园林中太湖石的骨力劲奇、水榭的精巧布局,茶室草庐太简陋了,可这几平米的小地方中蕴藏着一颗心,一颗平淡清远的静心。不过,我还是偏爱江南园林。
日本对待古建的虔诚态度作者已有表示,我这只想补充一句,希望百年后,国内的古建现存数量别减少,政府老在古建上打自己的脸何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