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性格缺陷,这里所说的缺陷其实可能要比我们理解的程度要更深,因为这本书讲的其实是说性格缺陷已经严重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包括与他人的相处、自我价值感丧失等,然后追根溯源,发现我们的性格或许不是通常所说的是天生的,而是与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而作者也通过工作中接触的案例,发现了家庭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是的,这也是很难让人意识到的一点,原来父母与我们的关系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以及我们的生活。 当然,不是每对父母都对孩子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只有部分父母,长期持续地伤害了孩子,而作者称之为“有毒”。 本书第一部分介绍了不同的有毒家庭模式,相应的提供了典型例子,第二部分呈现了有毒家庭成长下所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穿插前面讲的例子,看的时候感觉就是在看他们的治疗进展——看着他们一步步冲破自己的堡垒,走向未知,结果——虽然大部分不是自己想要的,但不可改变的一个事实是,现在的我意识到我所遭受的感受到的并非由我承担全部责任,真实的我值得被爱,好好生活,活在当下才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事。 父母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都是美好的,这一点恰恰阻碍了我们探究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有毒父母埋藏较深的原因。书中谈到的例子,有个女孩在15岁因为流产(父母是天主教徒)被父母谩骂、诅咒,流产后也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安慰,在治疗期间她不曾说过父母的不是,只是将一切怪罪于自己,作者于是换了一种方式问她:当时你没流产的话,孩子差不多十六七了吧,如果她也怀孕,你会像你父母对你那样对待她吗?女孩破防了,不得不承认事实:是她的父母对她太苛刻了。 整本书读下来,尤其第一部分,让人感受最深也是作者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不可混淆,以免影响孩子认知。有毒家庭模式虽然形式各不同,但细究下来,并非无迹可寻。有毒父母过度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想要的尽力抓住,以父母之名肆意而为,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似乎不懂得为人父母该承担的责任,而这一切不适当行为,又在父母这两个字眼的包庇下逃脱。中毒子女有的清楚父母对他们所造成的伤害,有的却极力否认,反而怪罪于自己。我在想,是不是把责任归于自己一切就变得简单了?不用考虑父母伤害自己的原因,不揭开让人痛苦的现实,就靠那仅存的希望硬撑。不过苏珊福沃德还是觉得,认清现实、责任落实到该为此负责的人,然后再考虑接下来如何跟父母相处才是最佳处理策略,执拗于过去并不会帮助你改善目前的状况。父母很难改变,就算改变,也需要你往前迈出一步,并重新审视自己,做出改变,寻找真正的自我,要不然你不会知道原来卸下重担是这么轻松的一件事。 这本书共讲了七种有毒家庭模式,包括操控型、酗酒型、性虐待型父母等,在读到身体虐待型父母那一章除了看得我有点心惊胆跳外,联想到自己目前的状态,让我觉得作为父母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特别重要,或者可以这么说,不要把你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说实话,我自己有时控制不住自己,对孩子下手打了他几下屁股,事后冷静下来,内疚不以,扛不住自己的灵魂发问:这件事值得我生这么大气揍孩子吗?有没有其他解决方式?也许当时动手时我是既有理又有据,但孩子此刻酣睡在床上,眼角挂着泪珠,还时不时地抽噎,你就知道是自己太冲动了。苏珊福沃德在本书的后一部分介绍了一个控制自己发脾气的办法,就是你在发火前注意自己的生理变化,包括你的呼吸加速、心跳变快、肌肉僵硬等,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其实目的就是让你在这个状态里停下来,然后做一些能让自己情绪恢复正常的事,等你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回来面对孩子,你会更理智一些,孩子也不至于因为你的状态而被吓到。是的,打骂不是最优解,真的要停下来,找到另外的解决方式。 有时候会有那种感觉,年纪越大,越像自己的父母,语言、说话的方式、某些动作,你以为长大了,逃离了父母,就可以摆脱了他们,但事实上,你摆脱不掉。接受了所谓的那么多年的教育,生活中遇到的那么多的人,都不及你爸妈给你留下的烙印深刻,不管好的坏的,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但这就是事实。而这也是最让人恼火的一幕,你最讨厌、害怕、潜藏于心底的影子,现在就是你自己。而恐怖的一幕似乎也正在上演:你把你小时候经历的这套模式拿过来,套在了你的孩子身上……这么说似乎夸大其词,但不必着急否认,而是不是应该多一些思考:成年的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有毒父母的遗毒继续伤害我们,而我们又该如何打破僵局避免做有毒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