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喝口热汤
如天气预报的那样,周六傍晚的时候,在一场大风里,北京迎来了今冬第一场雪,雪花夹杂着细小的冰碴,慌乱的落在枝头尚未凋落的树叶上、阳台的窗沿上、路灯的灯罩上,还有在街边停靠的车顶上,不一会儿就积上了厚厚的一层,洁白晶莹又蓬松。
今年的冬天来得比往年要早一些,早在三天前室内的暖气就已经开始供热了,有了暖气这种南方少有的设施,室内的温度可以一直保持在十七八度的样子,只要在室内待着人还是很自在的。
既然天降大雪,不出门的理由也就更加的充分了。周六照例还是一天的网课,趁着中午午休,雪还未下的时候,老姜出门去买了一些菜,日常食材并不用太过复杂,尤其周末两天都有课要上,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料理菜肴上,老姜只是简单挑了一些够两天食用的肉骨、白萝卜还有两根大葱,虽然足够简单,也能让老姜不用在周日再出门了。
用文字记录生活,总是少不了柴米油盐的戏份。一直以来猪肉都是老姜常常选择的肉食品类。天冷了,很多人炖汤都会选择猪肋排,老姜则更偏爱猪颈骨一些,除了松软的肉质之外,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梅花骨”,老姜买回的肉骨就是梅花骨,挨着这梅花骨边的瘦肉也就叫做“梅花肉”了。
“梅花骨”所在的部位是颈椎靠近胸腔的位置,二师兄平时的摇头晃脑,正好成就了这个部位在肌肉发达的同时,还可以油脂丰腴,乳白而细腻的肌间脂肪随着筋腱在肌理间伸长,把鲜红的肌肉组织分隔成多个不规则的单元,从横切面来看,可以看出大理石面的纹理,又因与雪中红梅有同样的色泽搭配,也就有了“梅花骨”和“梅花肉”之名。如果不是肌肉纤维过于软嫩,仅从外观上看,甚至与雪花牛肉都有几分相似。
都说梅花三弄最销魂,老姜把自己最爱料理的“梅花骨”菜肴,也戏称为“梅花三弄”。没办法,在一个老饕的嘴里,一切美好都可以和美食扯上关系,当然一切美食本就是很美好的。而且老姜坚定的认为,对于美食的认同,是人类对于美最为一致的意象,人类从出生开始就是用嘴去感知这个世界,品尝美食和亲吻美女与帅哥都是味蕾最为不懈的追求,如若不然哪里来“甜蜜一吻”的感叹。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烹饪方式,但廉价的“梅花骨”,料理起来也是非常的简单。
买回的肉骨事先已经请摊主帮忙斩成了3厘米左右的厚块,用水漂洗30分钟左右,其间更换3-4次清水,以去除肉骨中残留的血水,当水变得很是清亮的时候,即可沥出。这个时候需要调入适量的盐、胡椒粉、生抽、料酒和鸡粉,再腌制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静候下锅了。
在准备下锅之前,可以提前先用汤锅烧上一锅清水,稍加一点细盐在汤锅中,使寡淡的清水有少许的底味即可,记住水需要一次性加够,这样在炖煮的过程中就不用再考虑加水的问题了。老姜用的辅料很简单,只有大葱、干辣椒、麻椒与大料四种,起锅烧油,油热下葱白及其它三种辅料,在辅料散发出香味,葱白微微发焦的时候,就可以将腌制好的肉骨下锅煸炒,此时需要开大火。
滚烫的热油携着辅料的辛香,迅速的让肉骨表面收缩,瞬间即把汁水锁住。因为块大肉厚,为了防止粘锅也为了受热均匀,此时我们需要不停的进行翻炒。一般情况下,当肉骨都已不见鲜红,锅内水气渐干的时候,那一锅事先加热的清水应该也已经变得滚开了,这个时候只需要乘着热腾腾的锅气,将肉骨转入正在滚开的汤锅中继续炖煮即可,时间大致需要四十几分钟,即可变得软烂。
周六老姜准备的萝卜,是北方常见的白玉萝卜,口味偏甜,去皮之后非常适合清炖与酱烧。由于时间有限,老姜只是把萝卜去皮之后,切成大小适中的滚刀块,另起砂锅舀入适量的肉骨原汤,放入萝卜块用小火煲制,在萝卜通体变成半透明不再有硬芯的时候,即可关火盖盖儿静置,砂锅的保温功能,可以在后面的时间里让萝卜变得更加的绵软。
这一切的工作,都是老姜利用网课的间隙时间进行的料理。当一天的课程结束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的暗了下来,窗外的大风刮得树枝不知所措的来回晃动,大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下了起来。
舀上几块已经炖得软烂的肉骨,放进砂锅与同样已经变得绵软的萝卜一同再次烧开,再撒上绿色的葱花即可上桌。冬日的雪夜,可以在家吃上这样一锅热气腾腾,色香味俱佳的简单菜肴,喝上一碗滋味浓厚的热汤,老姜还是很有满足感的。
来,照例先给老太太盛上一些,当然同时还得提醒一声,得等稍稍温一点后再动筷子,不然老太太每次都会高兴的咧着嘴赶紧品尝,那可是会烫嘴的哟!
这样把肉骨和配菜分开炖煮的好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汤锅中的原汤去搭配不同配菜,还不至于串味和互相干扰,不同的配菜组合会调制出不同的风味,即可以最大程度节省周末本就不是很充裕的闲暇时间,还可以满足在有限条件下对美食多样性的追求,这就是松耦合的工程思维在料理食物时的充分体现,虽然有偷懒之嫌,但老姜还是会常常得意一下的。
对了,老姜在料理这道菜肴的时候,喜欢冬天配萝卜、秋天配湖藕、春夏配海带,一道主菜弄三样风味,这就是老姜的“梅花三弄”,你是不是也觉得挺好,要不也给自己和家人赶紧炖上一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