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也许与苦难和解才是唯一的出路 #挑战365天100本书# (6/100)

《愤怒的葡萄》终于读完了,一连读了七天,情绪低落了七天。这本书是美国作家斯坦贝克于1939年发表的,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因引发了公众对贫苦流民的强烈关注,曾被美国多地列为禁书。《愤怒的葡萄》中有深刻的苦难。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有些时候死亡比生存更容易。就像他在书中写到:“他们总得先活下去,才能死得起。”

- 无用之人
这本书描绘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背井离乡,从农民变成了流民的过程,美国六十六号公路上二十五万流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最初满怀着希望去寻找想象中的富庶之地,无数次在脑海勾勒出那迷人的景致,然而很快幻想被现实击打得粉碎。
在生活了几代人的土地上,有人出生有人死亡,记忆与情感编织出的过往,深深地印在这片泥土中,人与土地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谁也不曾料到那熟悉的日子再也无法继续,他们无法理解将他们从土地中连根拔起的那股力量究竟是什么?
看着轰鸣的机器无情地翻搅着泥土,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无用。对于土地他们竟然成为了无用之人。“土地在铁的机器下受苦受难,在机器底下渐渐死去,因为既没有人爱它,也没有人恨他;既没有谁为他祈祷,也没有谁诅咒它。”他们被无情的从土地中剥离开来,不得不背井离乡。
- 生命在流亡中消散
一旦在社会层面变得无用,就会被社会这架残酷的机器清洗。他们拼命寻找工作,摘桃子、摘棉花,然而无论到哪,都被淹没在一群流民中。大量劳工涌入,供严重大于求,工钱下降物价飞涨,养活一家人变得越来越艰难。一路流亡一路讨生活,爷爷奶奶相继离去,诺亚、康尼、汤姆相继离开,生命就在这流亡中消散,广袤的土地上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
从乔德一家的经历可以感受到,对于无产者来说,他们想要改变命运比登天还难。土地被剥夺,孩子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性,居无定所让他们连救济金都无法申领。他们如蝼蚁一般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丝毫没有反抗的能力。即使像文中提到的罢工,提到的赤色分子的挑唆,也只是蜻蜓点水,如何能撼动这贪婪而暴力的社会。
- 绝望中的生机
一边是等着烂掉发霉的葡萄桃子,被倾倒的牛奶;一边是没有饭吃,食不果腹的饥民。畸形的社会盛产着苦难与绝望。然而在这样的苦难中,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凯西、汤姆还有妈妈,这三个角色让整本的绝望中多了些生机,也许不足以对抗苦难,但让苦难有了价值。

凯西是很少的能够一直思考着的人,他没有被流民的生活击垮,反而是乐得其所,是唯一一个并不在乎苦难的人,在胡佛村为了帮汤姆等人解围,他承担下了袭击警察的全部责任,进了监狱;之后为了争取权益,带领流民罢工,最后被警察打死。这是一个让人感到轻松、温暖,唯一能够有勇气反抗的人物。

汤姆杀过人,可他却是很少的正义感没有被吞噬的人,是一股潜藏的能够挣脱现实的力量。在书中汤姆离去的时候也有暗示,凯西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开始思考这个社会的可能性,也许他能够带来改变。

母亲是在苦难面前最坚强的人,始终没有失去理性与判断力,在最艰难的时刻仍能够保护一家人,能够找到办法去应对绝望,这是如流水般的女性坚韧不拔的力量。
当四面八方汇聚在一起的流民,自发衍生出一个有序的社会结构之后,那里酝酿着不安的情绪,也积蓄着一种力量。当社会失去公平的时候,自然会有一种力量来纠正,人类社会也有着自然而然的规律。正如文中所预示的:“愤怒的葡萄充实着人们的心灵,在哪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到临。”
- 与苦难和解
小说的最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尾,苦难没有边界也远远没有结束,但也许苦难中的人已经找到了一种与苦难和解的方式。最后的情节很戏谑,刚刚生下死婴的罗莎夏在妈妈的支持下,决定用自己的奶水去救即将要饿死的中年男人。“她的手指轻轻地摸着他的头发。她看看上面,又看看仓棚外面,渐渐合拢嘴唇,神秘地微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