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元德陈氏太极拳腿部缠丝的研究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也是擖手(可从通称为推手)技击的重心所在。学习陈氏太极拳到了相当程度之后,一定要精研缠丝劲,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拳艺的大成。陈品三先生所谓:﹁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亦作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分为﹁顺﹂﹁逆﹂二种,再配合动作的上下、左右、前后等就形成了一立体型态的缠绕圆圈。缠丝劲是源自中气,中气发于心内(古人之心犹今人之言脑),由肾而生,经命门而出入,动则出,静则入,藏于丹田,入于骨缝,外达肌肤,陈氏谓﹕﹁其在骨缝中者谓之中气,其形肌肤者谓之缠丝劲﹂。此言缠丝劲的本质及其生发情形,打拳时是浑身都是缠劲,而用以表现此种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缠丝劲的主体是臂与腿。品三先生著作在单鞭一着内咏诗云:﹁东冲西打在单鞭,左右运行玄又玄,此精(言缠丝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斜缠顺逆原有定,最耐浅深细究研,究研功力真积久,一且豁然太极拳,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皆浑然,如欲浑然穷原象,三五光明月正圆,照临天下千万物,无物能逃耳目前,或擒或纵皆由我,头头是道悟源泉﹂。这首诗是说明了缠丝劲是由心中发而形于股肱为顺逆缠丝.,股为腿,肱为臂;他说缠丝劲须要仔细研究,日久功深,豁然贯通,浑身都是太极缠丝劲,动静浑然,敌劲难逃我耳目,擒纵在我,这是因为我明悟了缠丝劲道理,自然而然成了太极浑然之象,无往不利了。
手与脚缠丝的配合,一般而言,是同一侧的手和脚,顺则同顺,逆则同逆;但也有例外就是在单脚独立与解脱擒拿时是可以不按此规律的。手臂与腿部的生理构造不同;手是架空的,而腿却是以地面为支柱,手部的缠丝方向是以手指︵或手掌︶为准,腿部的缠丝方向是以膝盖为准,手掌只可正背面翻转,膝盖却可连续向内或向外转圈,因为有这种不同的关系,腿部的缠丝较为复杂,就有提出来讨论的必要了。
研讨腿部的缠丝劲,首先要明了腿部缠丝如何划分顺逆。太极拳是以虚实变化为主,只要有动作运劲,就有虚实变化,腿部缠丝当然不能例外。所以依虚实变化来研究,划分腿部的顺逆缠丝,就此较简单而容易明了了。即当膝盖由内转外时,是由虚变实,或由外转内时是由实变虚;由于膝盖的转向外与转向内的虚实变化,在两腿所形成的缠丝为:一、当在右腿时,为顺时钟方向转动;在左腿时,为逆时钟方向转动;称为 顺缠。二、当在右腿时,为逆时钟方向转动;在左腿时,为顺时钟方向转动;称为逆缠。
知道了腿部缠丝的性质之后,再与手臂的缠丝比较,就可看出明显的不向之处了。即是手的缠丝困为以手指为方向,所以一定要顺逆互相循环;而腿部缠丝是以膝盖为方向,所以可以作一系列的连续顺缠或逆缠,而不需顺逆互换。因为如此,所以在连续进步时,可以不致断劲,步步进逼,迫使对方跌出。即使单一动作,亦是一缠到底,使对方无法抵挡。例如在二套拳﹁炮捶﹂中的﹁玉女穿梭﹂︵照奎演架名连珠炮︶是连续右脚在前顺缠,左脚在后逆缠进逼。﹁倒骑麟﹂︵照奎演架名白蛇吐信︶是连续左脚在前逆缠,右脚在后顺缠进逼。﹁顺栏肘﹂是右逆左顺横裆步进逼,﹁窝底炮﹂是右顺左逆进逼。上面所举各着都是具有威力的发劲着势。究其力量之根源,就是靠腿部缠丝之一贯,中间不需顺逆互换,不但没有断劲,而且快速无比。由此可见腿部缠丝对于技击的重要性了。练拳到了相当程度,越练越觉得劲由腿传至臂上。陈蠡所谓:﹁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亦即一般太极拳谱所谓之﹁其根在脚﹂。陈氏太极拳的步法是:﹁动必进步,进必套插﹂,因此在一般着势中,凡是进步的腿是顺缠,也就是以脚跟内侧铲出插入对方之裆步中间,是由虚变实,膝盖由内转外。如果只是上步与前脚平而进步时,则为逆缠,以脚尖点地再踏实。退步则是以逆缠为主,后退之腿以脚尖点地再踏实,如头套拳十三势中之﹁倒捻肱﹂一着之退步即是。﹁运手﹂一着是手脚缠丝配合得最好的例子,手往上逆缠,下面腿亦逆缠,手往下向身上收回时顺缠,腿亦顺缠;腿部的缠丝就是一种﹁8﹂型式,稍一不慎,就会练成﹁○﹂型式,那其中的差别真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上述粗浅的探讨,一些心得,对于腿部的缠丝简单说明,以供研习陈氏太极拳的参考,或有所帮助。
花下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众筹翻译 日文版 仁神术 (1人喜欢)
- 一只猫的故事 (1人喜欢)
- 外贸女装店推荐
- 能量修炼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