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话:年轻人的迷茫
立冬一场雪,很轻松的开头,闺女那头说已经在朋友圈里赏了一圈雪景了。感谢互联网和微信,大家同步感受。
转而探问了她打工的感受,是不是又技能升级了。她说现在她已经掌握了最高技能:换尿布!在换的过程中,成功的转移了宝宝的注意力,比如给他们看各种动物图片,并同时嘴巴发出“啯嘚杠……郭德纲”哈哈,这马蹄声被她用郭德纲给发出来,小宝宝们乖乖傻傻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话说拿了第一次工资。去庆祝了吗?答没有,舍不得花,要先把买自行车的钱补回来。
作为父母,我其实挺想说去花钱吧,你将来会有很多日子为这黄白之物烦恼,但我最终都还是没说,因为让她感觉挣钱的不容易,有节省的意识,也是我们想传达的。父母就是这么的矛盾和贪心。
说到花钱,大头除了学费,还有住宿费。所以她也开始做了明年的计划。学校里dorm是蛮贵的,住4个月就要近1万刀。她找了两个室友,她们三个考察了几周之后确定下来,离她打工的幼儿园和教室都不太远,每个月分摊下来500刀左右。今天她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她未来的新室友。
一个来自长沙,不过全家已经移民德州,现在在Kelly商学院
一个来自南京,也是国际生,现在预备去上Kelly
怎么还有这种预备去上Kelly,难道她还没有确定专业吗?闲聊于是进入了一个严肃的话题。
在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或者适合某个专业的时候,可以选择undecided,这是美国大学跟国内大学不同的地方。
国内的大学,专业要在报志愿的时候就确定,而且上学之后转专业很困难。
闺女说出她的观察,她周边有很多人,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方向都很迷茫。比如这个预备商学院的同学,她就说不太出来,到底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个专业。又比如国内跟她一起长大的LL,现在已经在读设计了,却还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喜欢设计。可是如果让她自己选,她也不知道这么多专业怎么选。
我想到自己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也是这种迷糊的状态。上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要好好读书,考更高的分数,目标是够录取分数线。但到底要去哪里,根本就不清楚的。如果去问家长,家长也不清楚,问学校,学校只会要求你做好眼前的,把功课学好是重点。以至于等到了大学的校园了,出现真空,完全没有方向。那时候的家长和学校,都没有这方面的指导,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自己摸索感悟的。
闺女却没有这种状态,她很小的时候就说要当老师,虽然我压根没当真,谁小时候没有几个远大理想呢。可是这个志向在她,却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确定,即使被中学班主任冷暴力也没有灭掉。我也就以为,现代的年轻人不得了,都这么早熟了。直到今天她跟我说,其实她旁边很多人都迷茫,状态跟我那个时候没啥区别。可见,过了快三十年,对于年轻人会遇到的问题,还是存在。
跟她聊天,有那么一种“所有的好答案在等一个好问题”的感觉。作为妈妈,我有一肚子答案,关于人生的,关于成长的,当然也有关于迷茫的。过来人嘛,叨叨起来总有一番道理。但这些总是要有听众才行。填鸭式既不高效又惹人厌烦。所以耐心听她说,等她介绍她未来室友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有意思的话题出现。好奇今天会是什么。
我问她们如此状态,你怎么看?她说其实这种状态不奇怪,有人早有人晚。又说学校这种容许不定专业就很好,给大家时间去想。
我问她,你遇见了这么多搞不清自己想法的人,会不会对你自己有影响?她说她对自己能有个笃定的追求感到幸运,到现在为止她没有怀疑自己的判断。而且,因为接触了这么多朋友,他们倾诉问题的同时,更让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她觉得教育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它能帮助人们找到心中的自我(这最后一句是我自己的解读)。
她说她能成为他们的好朋友,可能也是因为能理解他们,还多少能帮助他们。她的朋友经常会反馈说他们怎么没想到这个点(她提出的角度)。
在说到国内的教育,她说国内并不能给他们彷徨迷惑的时间,要求在高中报考志愿的时候就要决定,这样一刀切,就会有人糊里糊涂选错专业。这是不是中美教育的差异?
我禁不住补充,这种差异,不单单是中美教育之间的,也可能是每个孩子的父母之间的差异。在国内,也有很明白自己要什么的年轻孩子,那大概率上因为他们父母的教育理念。更长时间维度上来看,选择专业并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一个家庭为单位的团队决策,只不过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家庭里,每个人的权重不太一样罢了。
我们陪她一起申请学校,甚至找专业老师一起分析,就选择哪个专业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讨论,那些why school, why major,通过复盘成长之路上的点滴,全家一起脑力激荡。回答这些问题之前,她在无数个异乡的深夜做调研,写草稿,又有一整年的时间可以犹豫,改变,推翻……甚至在接到offer面临几个选择的时候做艰难取舍。所以她今天的学校和专业,绝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
我听她分享她的观察,她的分析,从她的眼睛去看去了解现在的00后,这种体验也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