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正念?如何培养正念?
正念源自古印度巴利文Sati,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佛教,正念源自古印度巴利文Sati,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佛教,所以我们通常把Mindfulness翻译成正念。
我们今天所说的“正念”,更多是强调其普适的价值。 它不是一个信仰系统、一门哲学,或者任何一种教义; 而是一种简单的冥想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态度。
享有“正念减压之父”美誉的卡巴金博士给“正念”的定义是:
正念是用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
这么一句话看起来可能有一些难理解,童慧琦博士在《怎样学会正念冥想》的课程中,做了详细的展开介绍。 其中说到,在这个定义里有三个要素:有意的关注、非评判的态度、当下。
我们分别来理解这三个要素,就能对“正念”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1)有意的关注。
很多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飘忽不定的,做着一件事情,思绪不知不觉就跑到别的地方了。
就像猴子一样,从一颗树上跳到另一颗树上,所以又叫做“心猿”。 在现代信息爆炸,碎片化时代更是如此。 而在正念练习当中,我们需要有意地把注意力导向某一个对象或者目标。 例如:最常见的“观呼吸”,就是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在你的呼吸上。
2)非评判的态度。
每个人都会自然而然的评判各种事物,比如:
“今天的天气很差”;“马路边声音很吵”;“这个人很好看”等等。
而这里所说的“非评判”,并不是说你不能去产生这些评判,而是你要去跳出来 , 意识到自己产生了这些评判,并非沉浸在这些评判中被牵着走。
举个例子:
“今天在下雨”,你产生了“今天天气很差”的评判,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对今天的天气进行的评判(有些人喜欢雨天,有些人不喜欢雨天; 甚至太热的天气,你也可能喜欢雨天) , 然后自己开始有些不开心,恭喜你已经在正念的道路上了, 因为你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评判和因为评判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了。
正念就是让你看到自己的评判,从而不要再跟随评判而评判,接纳自己在评判自己的现状就好。
3)理解当下。
人们常说要“活在当下”,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我们这里所说的“当下”是指我们的身心所体验到的一切。
大体来说,它分成两类:
① 对内在体验的感受:对内在体验的那份感觉。例如: 你头脑里冒出的一个念头;你现在的情绪;或者说你的身体感受:现在肩膀有点酸痛等等。
② 对外在现象的观察:对外在环境的观察。例如 :你现在听到声音,看到的景色,闻到的香气等等。
如果你仍然感到懵逼的话,我们拿正念的基础练习“观呼吸”来举个例子:
a. 有意的关注:首先,我们先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如果走神,就继续把注意力拉回来;
b. 当下的体验:然后去观察当下呼吸带来的身体感受: 例如呼气时,气体会给鼻子带来温热的感觉,吸气时,有清凉的感觉等等;
c. 非评判的态度:这时,你可能能够觉察到一些感受,但是也不太确定这样的感受是不是正确的, 你可能会想自己这样是不是做对了?这些都是你产生的评判, 你要留意到自己正在产生了评判即可,不需要进一步的纠结,继续回到把注意力放在呼吸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