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平凡者的人生AB面感知时代步履,《缝隙里的人》拓宽纪录片叙事维度
主编温静导读:11月4日,由腾讯新闻王牌栏目《中国人的一天》特别推出的系列人物纪录片《缝隙里的人》顺利收官。纪录片将四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呈现于大众视野,他们在繁华都市中的坚守与困窘,追求与渴望,也通过节目得以细细诉说。
来源:CMNC—主编温静
文/刘松霖
夜华初上,北京市最高端的时尚购物中心SKP内灯火通明,一身朴素着装的常林与在此悠闲购物的人群擦肩而过,他手中同样拎着大包小包的品牌服装袋,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他的下一站是距此不远的改衣裁缝店。在那里,这些价格昂贵的服装经过二次裁剪修改,之后重新回到消费者手中,又或者就此被遗忘生尘......
每个大城市里,都有一些特殊的小人物,与别的人物故事不同,他们因为特殊的职业或身份得以具备一种特殊的穿透性。这种穿透性,使得他们有的能看见并感知与其相距甚远的另一群人或者另一个阶层人的故事,有的得以穿透时代,还有的处在人群的边界,得到展现他者和回望自身的机会。

11月4日,由腾讯新闻王牌栏目《中国人的一天》特别推出的系列人物纪录片《缝隙里的人》顺利收官。纪录片将四位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呈现于大众视野,他们在繁华都市中的坚守与困窘,追求与渴望,也通过节目得以细细诉说。
小人物大时代,
于缝隙中感知普通群体的精神世界
改衣店老板、艺术馆导览员、医院保安、健美队的老人......无论身处哪个职业,在其漫长的一生当中,我们都有无数次机会与他们擦肩而过,更有可能基于某一种诉求,停下匆忙的脚步与之交流沟通。但又有多少人,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去感知他们的思想,品味他们的人生?
纪录片《缝隙里的人》便选择了将镜头对准这些生活中最熟悉的陌生人,摒弃花哨的修饰与渲染,以最平实的镜头语言践行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
一如片名《缝隙里的人》的字面表达,该项目锁定的人群天然处于巨大的缝隙之中,面对困境时该如何应对?又是如何寻找自我并实现自洽的?这或许也是每一位普通人都可能遇到的现实命题。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期不足30分钟的内容,总有某个瞬间戳中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位,进而与大众实现共情,并由此滋生与自身强关联的感动或唏嘘。
例如第一期《一个本不该和艺术扯上关系的人》中的陈少勤,作为艺术馆年龄最大、讲解时间最长的导览员,她不仅在尤伦斯美术馆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价值,还凭借声情并茂、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自己成为了该艺术馆的一张名片。她的存在,意味着当代艺术并非年轻人的专利,而年长者的阅历更有可能赋予艺术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意义,同时也让诸多同龄人看到了退休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与姿态。
而陈少勤的大部分人生轨迹也仿佛是时代变迁的和声,从厦门的乒乓少女到上山下乡的青年,再从江西的工厂工人到外贸公司的行业精英,又从专职带娃的家庭主妇到艺术馆导览员。她人生每一阶段关乎小我的个人符号,都深深地印刻着大时代变迁的历史印迹。如今的她,能够在71岁的高龄再次行走于艺术殿堂,更与国家当前大力倡导的文化自信紧密关联。

同理,第四期二七厂健美队的老人们也是数十载时代变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90年代,他们因为热爱健美,在生产铁路设备的工厂里盖起了第一个健身房,并因为在健美比赛上拿到名次而风光无两。随着社会转型,逐渐被科技型企业取代的老工厂面临大厦将倾的困窘,作为其中一份子的他们也只能离开承载着“革命精神”的工厂自谋出路,当保安、当司机、当催债人......昔日光鲜不再,经济市场之下的每一份职业都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

幸运的是,时隔多年当年的二七厂健身房虽历经磨难却依旧留存了下来。纪录片中,由自行车棚改造而来的健身房内又迎来一批机构捐赠的器械,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们也已日渐迟暮,甚至有人已经与世长辞。但这些留下来的老人在当前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再次出征,集体在老年组中披荆斩棘拿下最高奖项。视频、画报、专题......在社交媒体时代,这群健身爱好者也在媒体的传播中迎来了风光时刻。《一群练健美的工人老了》让观众看到了存在于他们身上的另一种生命力,同时也激励着崇尚“颓”文化的年轻人,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
窥见人生AB面,
于细微处观望人生百态
影视剧中,为了艺术效果往往会人为注入戏剧般的冲突,但现实生活看似平淡,个中体验却又比剧目来得更真实。透过《缝隙里的人》看似波澜不惊的镜头,我们同样窥见了众人截然不同的人生AB面。
例如陈少勤,工作场合中的她开朗活泼、热情洋溢,与昔日旧友相聚时亦是自带名人光环的“成功女性”典范。但当她回到独自居住的出租屋后,处处难掩孑然一人的孤寂与落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儿子一家与她不欢而散?又是怎样的矛盾,使得从小带到大的孙女时隔多年再不相见?家庭生活的种种过往,都成了令人难以释怀的谜。

再比如安定医院的保安杨博,工作中的他无时无刻体现着一个男人的担当,面对情绪崩溃的患者,他耐心又专业地帮助病人、引导家属,在入口处负责登记时,悄悄移身帮患者挡往风口的动作更是暖化了许多人,工作中虽然偶尔也会被投诉、被误解,但仍然让他感到充实且具有归属感。然而辗转地回到远在西北的家乡后,面对家徒四壁的居室、身患重症的父亲、难以挽回的情感变故和无人照料的幼子,这个坚强的男人难以自抑地流下了眼泪。纪录片结尾处,都市的霓虹灯闪过他沉默不语的脸,没有人知道未来的路该如何负重前行。

同时,基于工作的特性,这群忙碌于各自岗位上的小人物,也透过各自的缝隙默默观望着周遭的百态人间。
作为一名正常与无常之间的居中者和守门人,杨博眼中的世界繁杂而无奈,安定医院作为著名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每天都有人哭闹而来;也有人在此谈天论地,自比爱因斯坦梵高。这些人或许无法正常表达内心的诉求,但每个人经历都如同一本厚厚的书,翻开时可见满纸的无奈与挣扎。
作为高端商场最熟悉的过客,往返SKP五万多次的常林在谋生的同时,也透过改衣店的帘幕审视着另一个阶层的世界。在那里,他的顾客们可以豪掷万金同时入手多个品牌的服装,也可以为了十元、二十元的改衣费与他讨价还价,那些时隔数年仍然没被取走的昂贵衣物,更不知是基于何种原因被遗忘于此。自称“只有现实世界没有精神世界”的店员们,也在一边忙碌着手中的活计,一边通过视频督促着留守家中的孩子锻炼与学习,那些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又将拥有怎样的一生?

《缝隙里的人》中的每一位主人公,都是一面经营着平凡的生活,一面在时代浪潮中奋力前行。现实中的你和我,又何尝不是如此?逼真地记录现实、忠实地复原默默生长的中国人,让大家抬头可见希望,低头可问自身,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与人生,或许正是该纪录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摆脱荧屏禁锢,
网生时代让纪录片更具想象
此次制作《缝隙里的人》,制作团队用将近一年的时间参与到项目的前期调研与拍摄等全过程,拍摄时间跨度长达五个多月。由于全程采用深度跟拍的方式,团队与拍摄对象之间建立起了深度的信任关系,也因此使纪录片中所有人都呈现出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以鲜活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以及诚挚而饱满的情感流露,成就了一系列以普通人为蓝本的上诚佳作。
作为网生纪录片,腾讯新闻还基于自身产品优势,每一期视频上线期间,均邀请纪录片当事人入驻腾讯新闻客户端与网友互动,同时配合当期节目看点设置相关话题,邀请媒体大V、腾讯新闻知识官等共同参与话题讨论,相关话题多次登上腾讯新闻端内24小时热议榜前3。

此外,为弥补视频作品由于时长所带来的限制,同时利用文字的力量充分表达主人公更加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生动过往,每期节目均配合上线万字特稿故事和导演手记,以期更大程度满足用户期待。从内容消费到内容互动,网生纪录片为内容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延展空间,丰富了用户内容消费维度,提升用户互动体验。
于平凡中寻找创作灵感,又于传播时回归大众生活的《缝隙里的人》,正在通过实践寻找网生纪录片多种样态同时并存的可能性,其系列作品的成功试水,也让纪录片的未来更具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