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介绍--《故事博物馆》

今天这本书,说真的,我有点为难。不是推荐有难处,而是不知道怎么介绍好。感觉千头万绪。它拥有巨大的知识量,却都藏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真的就像一个博物馆,里面的每一个小角落可能都藏着有故事的文物。
这本书本身的一个精神就在于“万物皆有故事,最闷声不响的蛤蜊里藏着最亮的珍珠。”
所以你可以随时翻看,看很多次,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而很多新的发现又串联起新的故事和回忆。
说书之前,我先说说作者。
1. 作、绘、译者信息
[美]扎克·罗克/著绘

扎克·罗克 1981 年生于美国爱荷华州锡达拉皮兹,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度过。他毕业于英国剑桥艺术学院童书插画专业,获得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出现在杂志、报纸、电子游戏、漫画书及唱片封面上。《故事博物馆》是他的首部绘本。他和他的猫以迦博一起生活在华盛顿州西雅图。

以下是我拿到的一些作者的草图!





这个是这位作者的首本书。
我感觉他说的就是他自己,他把自己人生中的经历以及知识体系都暗暗藏在这本书里了。
一打开书,

就会发现很多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
其中有张照片,这个是作者!

不要小看这个低调的作者照片哈!
放在灯下面看。

看到了吗?这个真的是作者头像。有一层隐身的反光。
其实这个是夜光油墨!

这个我偷人家图书编辑的照片。因为我眼睛看得见,但手机拍不出来。
把书放在黑暗的地方,会看到作者的样子!
是不是有一点明白,我说的,这本书藏着心思的意思了。

认真说,这是一本绘本和一张报纸组合而成的读物。
我个人认为,阅读顺序应该是先看报纸!
看过报纸后,多多少少能理解到书中的细节蕴含的意义。
比如报纸上有这样一段:

看起来只是主人公在吃饭的一段,而三个客串的却是绘本界的泰斗!
关于这三个泰斗的战绩,不是插画圈里的人不知道也没办法。
我只用图来说话哈!
我随便搜搜,截屏:

她的画中我最喜欢这张!

陈志勇,这个人是大神。
桑达克几乎在插画界就和诺贝尔差不多的地位吧!
好了,扯远了!
以下是这本书的编辑发给我的一段话。
虽然稍微有点长,不过喜欢这本书的人,请一定一定认真看完。我一个字都没舍得删。
因为这里面有整个制作团队的心血。
朋友们下午好,我是心喜阅童书的编辑李艺。
很高兴能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书是:《故事博物馆》。
我的分享将分为以下3个部分:
1.永恒的两难困境—待在原地,还是走出去?
2. 用4个月时间,我们为这本书做了一张属于过去的报纸
3. 为了还原且增强这本书的韵味,我们还做了哪些努力?
要不要改变,是维持现状还是走出去,我想是我们一辈子都会不断面临的问题。不管是离开熟悉的环境,换工作,还是学新东西,尝试新方法,开启未知的旅行......
对成年人来说,尤其在遍地996的当下,加上家庭的负担,很多人可能也有种被异化的感觉?像是被设定好的机器,每天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做同样的事.....这样的生活安乐,稳定,有序,但是否有时候也会觉得麻木空虚呢?有时候也会追问自己意义在哪里吗?是否有一刻想逃离这样没完没了的日子?
选择维持原状不变,可能单调,但也有一种平淡的幸福;选择走出去,会有机会遇见更广阔的世界,人生的更多可能性,但要面临的就是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了。
对孩子来说,我想也是一样的。就像成年人如果处在一个充满陌生人的环境里,也会觉得很不自在,想马上走开一样,孩子也喜欢待在安全熟悉的环境,喜欢和熟悉的人交流,比如在入园的时候,很多孩子喜欢手边拿点儿熟悉的东西,玩具啊枕头啊,作为一个过渡性客体,来减轻焦虑,安抚自己,带自己融入到新环境里。
也像很多成年人年纪越大越不太敢冒险一样,孩子也可能会喜欢做比较有把握的、不出错的事情。但是孩子有好奇心啊,我们会发现,当ta对周围的世界更感兴趣,ta会去和自己的恐惧作斗争,虽然可能还是害怕,但也会选择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勇敢地去挑战下试试。
待在原地,还是走出去?我想,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其实也并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对错,只是关乎个人当下的选择。
今天要分享的绘本《故事博物馆》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的主角,一只老狗,和我们一样向往在别处的生活,却又站在原地迟疑不决。

其实很久以前,他也曾是周游世界的探险家,却在一次飞机失事受伤后黯然退休,开了一家博物馆,过起了安宁有序的生活,仿佛忘记了从前的激情。

作者选择用这样一只看起来老态龙钟的斗牛犬,有着半盲的忧郁的眼睛,拄着拐杖,穿着古板的衣服,也是有意为之。

作者说,这只狗是一个underdog(根据朗文词典,underdog指的是处于劣势的人; 弱者,弱方),很不起眼,谁都不会怀疑,他的探险范围会超过当地的寿司店。
所以在图画里,这只狗几乎和其博物馆里的藏品融为一体,他与这些被丢失的、被忽视的物品无异。

而作者带一点调侃意味地给他起了一个带头韵的名字:Homer Henry Hudson,译为荷马·亨利·哈德逊。

这个名字预示了他的命运,一半来自英国航海家亨利·哈德逊,代表他身上对冒险的欲望与追求;一半来自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也就是史诗《奥德赛》的作者,这代表了他身上爱说故事的一面。
下面这张图就是原型亨利·哈德逊。

而博物馆大门的门环上就藏了一个荷马的头像。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形容古希腊诗人荷马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他所创作的《奥德赛》是“历史上人类所写过、所吟唱过的最好的冒险故事。”
所以这只狗,这本书的主角,以荷马的名字命名,从名字里就昭示了他是一个说故事的人。

因为旅途中飞机失事,他落下终生腿疾,从此停止了探险的脚步,转而开了一间私人博物馆,向访客们介绍他所收集的藏品的故事,而这些藏品的故事隐隐串起了他自己的“狗生”故事。


这就是这本书的展开方式,没有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以物品为线索,以物品解码人物的经历,让读者像参观博物馆一样浏览。

一开头,作者写道:
“万物皆有故事。
就拿荷马·亨利·哈德逊珍奇博物馆来说吧,它看起来像一栋古老的校舍。的确,它曾经伺候过在四个小镇外的莫斯科大剧院的孩子们。1967年哥伦布日的龙卷风把校舍卷到了天上去;在天上,校舍像芭蕾舞者那样跳跃,单脚尖旋转,随后笔直落在这儿,尊贵的外表完好无损。”

这里又是作者的一个“心机”。作者表面上看起来在描述这间博物馆,其实不正在隐喻这只狗吗?
就像这栋房子被龙卷风刮到这里,这只狗也是中断了漂泊,偶然流落到这里,从此停留下来生活。
但他还是保持一副衣着讲究的优雅的英国绅士模样,穿着西装三件套,打着领结,穿着菱形格纹袜,“尊贵的外表完好无损”。

每天,他喜欢安静地坐在博物馆的角落里,仿佛自己也是一件藏品,让访客随着自己的喜好自由参观。
从失落岛国的同心圆潮汐占卜器,到北方诺特兰公主赠送的毛绒玩具熊,乃至他在飞机失事后拄的一根布满扭曲凹槽的拐杖……他一一细数这些宝藏以及背后的故事,过往的荣光一幕幕重现,可探险的梦想早已半路夭折,他失去了重新出发的勇气。

转折点,是第3415件藏品的意外到来。那是作者虚构的一个国王多年后送来的谢礼,一个国王本人的死亡雕像,雕像上的每一条布带都象征着国王的一个故事。

这件藏品唤起了潜藏在他内心深处、以为早已忘却的理想,他开始反复苦涩地咀嚼一些问题:他只能这样度过剩下的“狗生”了吗?他是否应该放弃幻想,停止挣扎,维系现状,还是,也许,可以试试再次踏上充满不确定的旅程?

我想很多人也时常会有这样自我拉扯的时刻吧。在这一页里,左边是他的行李箱,“落满了灰“,就像他戛然而止的探险生涯,右边是他的帽子,他又不无欣慰地想“但我旅行用的帽子还很合衬”。
他身处室内,在笼罩在暖黄灯光里的温馨卧室,墙上却挂着一幅轮船的海报,轮船冒着烟、像在航行中,象征着与卧室相对的远方。真实和虚幻交汇。

但仔细一看,下方写着大西洋号,大西洋号轮船建于1931年,在当时是欧洲和南美航线上最大、最快和最豪华的远洋客轮,却在1933年起了一场大火,烧死了19名船员。
那么,这张海报是远方的召唤,还是灾厄的讯号?抑或两者兼有?

故事的结尾,他重新收拾行囊上路。他想:我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我还要去书写我的故事。
这一页,左边的一面墙上挂着的都是过去冒险的照片,作者用了黑白色,好像主人公在和过去告别一样,把象征着他自身的恐惧的拐杖也抛下了。右边,他打开门往外面走,色调由黑白变为了彩色。
关于冒险与否,这是本书主角做出的选择,但是,我们一定要冒险吗?其实书里不止这一种声音,不止这一种选择。
作者在全书图文里埋藏了46个彩蛋,涵盖民间传说、历史、文学、哲学、绘画、雕塑、音乐、影视等诸多领域。

比如这一页就有10个彩蛋,而这些彩蛋几乎都或多或少和本书冒险的主题相关,可以说是从不同角度在探讨这个话题,拓宽了这个问题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右下角是一张画像,是长出触角的作家卡夫卡。

卡夫卡的作品常以动物形象折射人类的困境。与本书的探险家不同,他自白:“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惟一的散步。”

而右边,也有一个相框,里面有一片面包,上面印着存在主义之父克尔凯郭尔的脸。
克尔凯郭尔认为不冒险是谨慎的,却容易让人失去自我。在其著作《致死的疾病》中,他写道:“被大众包围着,被各种世俗之事吸引着,越来越精于世故,这样的人忘记了他自身,忘记了他在神圣意义上的名字,不敢相信他自身。他发现成为他自身太冒险,而成为与他人类似的存在者,成为一个拷贝、一个数字、一名群众则更容易也更安全得多。”

在图中男人的背后,苔藓绿的墙上挂着一个金色的兔子吊坠,这只兔子曾经引发全球史上最疯狂的探险寻宝行动。它来自一本寻宝绘本《化装舞会》,所有线索隐藏在十五幅画里,破解后就能找到现实中的宝藏——一个镶有宝石的十八开黄金野兔,由作者基特·威廉姆斯亲手打造和埋藏。他的初衷只是为了吸引读者反复阅读,结果一股前所未有的寻宝热席卷了英国乃至全球:数百万人竞相解谜,威廉姆斯每天收到两百多封来信;无数草坪被挖开,忍无可忍的地主只好竖起警示牌;这本书甚至被用于提起离婚诉讼……宝藏最终在近三年后才被发现。
有同事说,如果用音乐来比喻,这本书就像一首交响乐一样。
它同时并存了多种独立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声音,这不是独奏,而是合奏。
我想到有一种小说叫做复调式小说,也许这本绘本也可以叫做复调式绘本。
但是这些隐藏故事,如果我们不提示读者,如果不揭开一部分的秘密,读者可能比较难注意到。
我们想,怎么把这些彩蛋更好地呈现给读者呢?
最后,我们做了一张好玩的报纸,一张属于过去的报纸,花了四个月的时间。


一开始,也就是在去年十月,我想着做一张护封,表面上看是护封,但拆下来展开后会发现背面是一张海报,就在上面揭秘彩蛋。
但后来,我和设计发现,无论怎么排版,这张海报都不会太好看,字太多又零散,更重要的是不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没有人会拿着一张海报仔细看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这不是海报的读法。
于是,设计师提议说,用其中一页做一张立体的卡片,表面看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但暗中有玄机,只要动动各处的机关,就会惊喜地发现彩蛋文字,正好可以呼应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关键句“万物皆有故事,最闷声不响的蛤蜊里藏着最亮的珍珠”。
我们这本书的设计师,王斌,是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原先他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后来转为图书设计。他是中日首次联手原创的玩具书《小鸡球球亲子游戏玩具书》的设计,也是我们今年的新书《酷虫》《没有人拥有月亮》的设计。
对于《故事博物馆》这个附赠卡片,他其实已经做出设计方案了,非常用心。如下图所示。可能有点模糊。

这张立体卡片也挺有意思的,比如左下方的一截枯木,上面印的神秘符号是如尼文,对应英文“life”,也就是“生命”,如尼文被视为具有神奇的魔力,所以这截枯木每天仍在生长。

设计师就做了一个抽拉的机关,按箭头指示抽拉纸条,木头会扭动,就像活过来一样,而在抽出的纸条上面,就可以用文字向读者介绍这个彩蛋背后的故事。
这上面还有很多有趣、且和图书内容结合得很好的机关设计,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说了。
但后来,我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方案。考虑到这本书的图没有分层,是作者在画布上用水彩颜料创作完成的。

我们没有办法做出很震撼的立体效果,就会损失一些惊喜感,无奈之下,我们只好选择放弃。
我们再一次回到原点,再一次琢磨:到底怎么呈现,才能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
放在封底的二维码里,让读者扫码就可以看到?
可是,一篇推文并不能很好地为读者一一呈现这本书的隐藏彩蛋。在手机屏幕上,我们可能只能通过一幅图+一段说明文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没什么设计感和氛围感,文章也会过于冗长,这样的阅读体验势必是枯燥乏味的、不友好的,也很难吸引人耐心读下去。
再者,如今人们也越来越少会去扫描二维码阅读长文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短小震撼的资讯更容易吸引大家的眼球。
设计师说,不如做一张报纸吧。

设计师说,报纸这种形式很适合承载这本书里的巨大信息量,几乎人人都有阅读报纸的经验和习惯,这习惯从古代延续至今,人们一拿到报纸就知道该怎么读。
我也很喜欢这个想法,报纸远比电子文章更有仪式感,可以营造出复古怀旧的气氛,给人一种“这间博物馆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感,让读者看完书后,还可以在这间博物馆里多停留一会。
在第一次版式会上,我们提出了这个想法,领导说“那就做吧。”“在做书时,做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然后,这件有意思的事就变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随着我上班下班,也是意料之中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做原创,第一次做报纸,策划和写稿也只有我一个人,我本身又是特别纠结的人,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延误了出片,绩效也很惨淡。领导说,被我折腾出阴影了。

这件事对我来说最大的难点是策划,我不知道怎么做一张报纸,做成什么样子,走什么样的风格,怎么规划各个版块。
我是否应该把它做得很像生活中看到的报纸,正常的报纸?我应该怎么报道事件?为此,我买了十几份不同的报纸,又买了一堆新闻专业教材跳着读,比如《新闻写作教程》《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南方周末特稿手册》等,虽然很多是无用功……
在这个茫然的时候,总监给了我启发,她说可以做一个好玩的、无厘头的、不正经的报纸,让我豁然开朗。

于是我一边去读市面上被评价说“好玩”的书,让自己沉浸在氛围里,一边策划、写稿。
有很多很沮丧的时候,我跟总监说,我感觉自己写得不怎么好玩。但总监说:“没关系,这肯定会是全公司最好玩的报纸。”(毕竟全公司也就这一张报纸呀)
因为写得太慢,我们甚至边写稿边设计。因为版面位置不够,还有2000多字的稿子废掉了。
但无论如何,总算写完了,而设计师为它做了非常酷炫的设计,如果拿到实物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感受到~

这份报纸就像这本书一样,隐藏了很多小心思。比如书里隐藏了一个长出触角的卡夫卡,隐喻人的变形。而这本书的主角不正是一只披着人类外衣的狗吗?所以我们在报纸上打了一个“卡夫卡变形中心”广告。


在这个广告里,“不可逆“的右边是一个半圆和圆形的符号,代表了变形的过程。
我们还在旁边做了一个“地洞出租”的广告。
这是因为,想到卡夫卡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待在地窖里,每天穿过长长的拱廊去取餐就是唯一的散步;想到他的名字,“卡夫卡(Kafka)”,在希伯来语中意指“穴鸟”;又想到,他写的那篇神经兮兮的小说《地洞》,或许是在好意地提醒人们别以为在地洞里就可逃避冒险,高枕无忧——生存于世,实际一刻也不得安宁,随时随地有可能落入险境。

那就为卡夫卡的地洞招租吧。设计用了一个长长的圆柱形,象征深入地下、不见天日的地洞。
书和报纸还有很多细节,就不一一说了,希望如我期待的那样,可以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
我很感激设计师,我们一起坚持做了这个也许不能带来多少收益、但很有意思的事情。

作者和版权方也很喜欢我们做的这张报纸。

最后,在引进这本书时,为了还原乃至增强这本书的韵味,我们还做了哪些努力呢?
首先,我们请作者专门为中文读者制作了一个独家惊喜!

就在上图的无头相片里,我们请作者专门画了一个自画像,我们用夜光油墨印刷在上面,在黑暗中打开可以看到作者的真面目!

这是我自己拍的哈哈。
如果仔细看,会发现左边的眉毛挑起来了,就好像作者在狡黠地与我们对视。
原版没有这个设计,这是我们为中文版专门做的。这样做,也是为了暗合书的主题之一“万物皆有故事,最闷声不响的蛤蜊里藏着最亮的珍珠。”
不过请注意,因为是吸光油墨,需要用手电筒照射5分钟以上才能发光。照得越久,就越亮。
再说说设计。
这本书全书以棕黄色调为主,整体是偏沉郁的、复古的。《科克斯评论》说,“扎克·罗克的图画采用柔和的水彩,渲染出层次丰富的大地色调,散发着谦逊的优雅气息。”
而字体也是偏复古的。
原版书书名用的是偏古典的衬线字体,中文版也选择了像碑文一样典雅的字体。


书中图画里的文字,我们都希望还原原书的味道,所以根据中文字的特点,一一重新做了设计和排版,细节经得起考究。

话说,在这张银行卡上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除了象征“浴火重生”的凤凰,下面写着visa,我们知道银行卡上写的是visa,但这里作者故意写为vista,意为“风景”,又玩了一把文字游戏。


甚至,对中文版封底的条码,我们也精心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复古的设计。心喜阅的所有书中,只有这本书对条码做了设计,同事很羡慕呢哈哈

最后说说翻译。
这是一本很好玩的书,而我们请了一位很好玩的译者——btr老师。
请btr老师来翻译,是因为他和这本书的气质莫名契合。他自称“城市迷走症患者”,做着自由职业,整天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拿着相机在上海大街小巷里游荡,捕捉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故事。

他不仅人好玩,翻译也很好。
原书文字是文绉绉、一本正经中带着诙谐的风格,他很好地用中文表达了这种感觉。因为他是极优秀的译者,我在译稿打磨上不用怎么费力,而且他经常有让我在工位上拍案叫绝的译法。


比如这一页,恐龙的名字Conatusaurus是作者的自创词,用的是conatus和saurus拼起来的,后者saurus大家知道在恐龙名字里是一个很常见的后缀,前者conatus指的是:
1.努力 an effort or striving.
2.驱动力 a force or tendency simulating a human effort.
3. (in the philosophy of Spinoza) the force in every animate creature toward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existence.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的“conatus”概念,有译为“奋斗”“生存意志”“自我完善力”“努力”等等。
看到这个词,我几乎认为是不可译的,但译者很巧妙地翻译为了“悬命龙”,一方面“悬命”有种“命悬一线”的意思,暗合了下文的“在史前努力生存”的描述,又有种“拼命”的意思,日本就有一个短语叫“一生悬命”,意思正是“一心,努力,拼命”。
下文还有一句“No bigger than a chicken and as rubbish at flying”,译者翻译为“不比一只鸡大,飞行能力也很’弱鸡’ ”,不仅读起来很有意思,而且更加凸显了这只恐龙的弱小。
这样的妙译在书里比比皆是。

来正经地介绍一下btr老师吧,他是一位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文化评论人,是豆瓣热门电影图书NO.5《樱桃的滋味》译者、保罗 ·奥斯特自传《孤独及其所创造的》译者,还自己写书,他创作的作品《意思意思》被评为2017年中国最美的书,还曾经在上海开过一家叫2666的图书馆。不久后,他还有一本新书会在理想国出版。
Btr老师很会讲冷笑话。在报纸第二版的左下角,就藏了一个btr老师贡献的脑洞“嫦娥奔月指定套装”。

最后回到这本书《故事博物馆》上。最初选择做这本书,一个原因是它很契合我们当下的困境,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与未知的冒险之间的自我搏斗,自我拉扯。这是对成年人的意义。
昨天我听了一位小红书博主“花生共和本花”的分享,讲得很好。

博主说带孩子去度假,那边有一个特别高特别长特别吓人的水滑梯,她的大儿子很想上去玩却又不敢,博主也没有推儿子去,但他竟然自己上去了。当他从上面滑下来的时候,她问了儿子几个问题。
--有什么感觉?
--我非常地自豪。
--你不是害怕的吗,后来是不怕了吗?
--没有啊我还是害怕。
--你害怕为什么还去了呢?
--因为我好奇,我想知道下来是什么感觉,这个东西到底有多好玩,有那么多人在玩。
博主说,她觉得儿子说到了问题的真谛。你想让一个人不害怕,其实是很难的、几乎不可能的,但是你有没有一个工具来帮助你战胜恐惧,也许这个工具是好奇心,也许是经验,也许是自信……
我想这本书也许也可以是一个这样的工具,帮助孩子面对自己的恐惧;也可以是提供一个亲子沟通交流的媒介,一起聊聊怎么选择。

今天我的分享差不多就到这里啦。《故事博物馆》是我们费了很大劲做的书。作者很用心,藏了这么多彩蛋,还要用水彩一次上色,作者形容“过程像是在走钢丝,没有回头路”。

译者做了很用心的翻译。我们也很用心地完成了中文版的呈现。希望大家会喜欢!
谢谢大家!
谢谢大家耐心看,我觉得看完编辑的话,基本上这本书我就不用介绍了!
很想说两句话:
1、这个世界上还有人会认真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不张扬却默默努力,包括作者本人和引进这本书的所有团队成员,我自己作为一个画画的人,特别能明白那种“把某些小心思小彩蛋”留在画作中的用心。因为那个就是等待慧眼识珠的读者慢慢发现并引起共鸣的快乐!
2、故事其实很简单,关于一个有冒险精神的人,战功赫赫的可以把经历积攒成博物馆后,到底是带着勋章和伤痕累累的身体退休还是展开新的冒险,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这部分的选择的力量也许只有过了40岁,到了81年出生的作者这个年纪才会开始慢慢懂得。
最后,这本书据说藏了46个彩蛋。当然我个人认为还要多。
我简单举个例子:

看到我手指的这个地方了嘛?有个小人头。
这个是查理·布朗!
是谁?
就是他!史努比的主人!

每一页都有好多好多挖掘不完的彩蛋!每个彩蛋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文化背景。就这些小彩蛋一闪一闪的光芒汇聚出来这个故事博物馆。
希望我表达清楚了!最后,其实还是把书抓在手里慢慢自己看比较有挖掘宝藏的满足感,真的。想买的自己去剁手哈!
这次推3本书,抽奖。
1,豆瓣里找到这本书,点击想读。(我来贴心的给个链接电梯哈,戳文字)
2,我这篇日记转发
3,给我的日记留言吧,会提高我记住你的中奖几率哈!(请认真看日记认真写留言哈)
3.5 另外,加个附加条件什么的吧,至少是关注我的友邻才有抽奖资格哈,不然回头万一周末(六or日)中奖了,本人都不关注我,也不知道我大喇叭喊你中奖是吧。。。。
差不多了,预计本周日或者六抽奖。3个中奖的幸运儿,3本书。
过来呗!我这么小众,中奖率是相当高的!哈哈哈!
最后,还那句话,我只推荐我认为好看的书。即没提成也没介绍费。
好了,今天先这样呗!
我飘走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