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厌恶的痛苦
现代商业社会,是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资本逐利,引导整个社会在追求效率的道路上狂奔。所有降低效率的情形,都会被视为“问题”。
女性是否婚育,常作为招聘条件:女人怀孕、休产假等,影响工作效率。
35岁成为招聘的“分水岭”,因为35岁的人,拖家带口、身体原因等,不能再像20几岁那么拼了。
……
就像外卖骑手,当有人可以用更快速度完成送达,平台就会要求骑手更快送达。
别人可以,为什么你不可以?
当这句“杀手锏”的话被抛出时,常常隐含着:如果你不行,就换能行的人。
不想被淘汰,只能拼命跑。
即使病了,就像“速效救心丸”一样,人们也是希望“速效”解决。
对待身体是这样,对待心理更是如此。
如同“消极想法”“消极情绪”“不良行为”的命名,人的心理行为原本是一种反应呈现,无所谓“积极”“消极”。可如果心理行为,让自己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活,会让自己“慢下来”,便是“问题”,被视为“消极”。
消极情绪常是被厌恶的重点,因为它不像消极想法和不良行为那样,相对可控、可改变。
消极情绪中,“痛苦”又是被厌恶的“重中之重”——让人痛苦,难以摆脱,还常常持续时间长。
常有人找我做催眠,希望催眠可以快速解决焦虑、抑郁、强迫等各种困扰,或是希望催眠能删除一段痛苦记忆——通常因为感情——就像把催眠当作解决心理困扰的“速效救心丸”。
催眠没这么神奇。尽管催眠存在一些快速见效的案例,但其中有各种原因,不等于催眠具有快速见效的普遍作用。催眠和其他心理疗法一样,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式,但并不具备普遍的“速效”作用。
有些科幻片中,主角失去痛觉而成为超级英雄。不少人也幻想过,如果没有痛觉多好,少去很多痛苦。
痛苦虽痛,却是生命存活必须的感受。
假如没有痛觉,我们被火烧身时,没有感觉,不会回避,可能直到被烧死。
假如没有痛觉,我们摔了,或是撞了,不知疼痛,不会学习回避,下次可能继续摔伤或撞伤。
如果说,对身体的痛苦,人们感性上希望消除,理性上尚能接受,情感的痛苦,说是“极为厌恶”不为过。
看看对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不论是美国版DSM-5,还是国际版ICD-11,几乎所有心理疾病诊断标准之一,是某种困扰造成的痛苦,如果持续超过一定时间,即属于一种“病”,需要治疗。
比如说,遭遇父母、儿女或爱人去世,6个月或1年都仍会沉浸悲痛中,可能便会被诊断为“适应障碍”。
这意味着,给人的痛苦持续时间划定了一个期限:期限之内,多数人都能调节,属于正常;超过这个期限,如果你还痛苦,可能就是你有“病”,得治。
有些荒谬,不是吗?
人与人的情感不一样,怎么能够这么粗暴地用统一标准,衡量人的痛苦?
3个月痛苦就正常,6个月痛苦就不正常?
别说心理疾病诊断,我们日常生活也是类似的对待痛苦。
比如失恋,希望不再痛苦,把痛苦当成问题来解决。如果痛苦影响睡眠,可能找医生开助眠药;如果影响食欲,可能吃健胃药;如果有头疼,可能吃止痛药;……
总之,痛苦是问题,怎么解决管用怎么来。
身体的痛觉有功能,能够保护我们存活;心理的痛苦也有功能。
有人可能会说:痛苦有什么功能,每天活得开开心心不是很好?
如果没有失去,谁会珍惜拥有?
如果没有离别,谁会在乎相聚?
如果可以永生,谁会留恋生命?
如果所有的味道都是甜味,没有苦、酸、咸、辣等不同味道,甜味还会觉得甜吗?
痛苦,能够调节欢乐,不致变得麻木。
痛苦,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把精力都投入到外部世界,忙着和别人,和这个世界相处?
痛苦,才有足够的力量,扭转我们的关注焦点,转向自身,关心自己。
痛苦在提醒,对你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你的手机坏了或丢了,可能会不开心,会难受,但不至于痛苦;
失恋痛苦,不正是因为重要,因为在乎?
如果你有多个朋友,有些失去,可能难受,但不至于痛苦;有些会让你感到痛苦,是不是在提醒,对方对你很重要,更值得维系?
痛苦越强烈,提醒对你越重要。
如果能够留给自己体验痛苦的空间,而不是快速消除,也许,也是与自己相处的机会。
如果与自己相处本身,让你想要回避,提示可能存在一些深层困扰,本文对你可能暂不适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寻找专业心理咨询。
本文说的痛苦,指心理社会因素的痛苦,不包括抑郁症等生理因素造成的痛苦。写这篇文章,不是说痛苦只能体验、忍受,而是想表达:可试着留一定空间体验痛苦,理解痛苦,理解自己,然后再消除或减轻痛苦。
商业社会厌恶痛苦,希望“速效”消除痛苦。但痛苦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是我们的一部分。对于我们自身来说,可能允许自己有一定时间消化痛苦,与痛苦同行一段时间,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
心理咨询治疗中的“明星疗法”——辩证行为疗法(DBT),核心之一是教授“痛苦耐受技巧”,帮助当事人可以耐受痛苦,不回避。像接纳承诺疗法(ACT),正念,或是聚焦取向疗法等,都存在与痛苦相处而不是急于改变的部分。
对于心理咨询治疗发展来说,我觉得这样的方向是好事。如果心理咨询治疗一味给人“改变”的印象,觉得所有痛苦都有方法改变,会制造不真实的“幻想”。
痛苦,是真实人生的一部分。
面对痛苦,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人生课业”。当然不是说只能“硬扛”生命的痛苦,心理疗法中发展各种痛苦耐受技巧,便是帮助我们在可承受范围内,应对痛苦。
作者简介: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
© 本文版权归 豆友89814345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