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与必然
论文改完了。虽然后面还有答辩,还有各种pre(永远害怕公开发言),还有很多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但我还是要来写点废话。
还是好像只能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但是所谓的兴趣之中又有着更多我的误解和无法理解的部分。我只是被某一部分深深打动了,然后想从中找出点什么。上学期也选了类似话题,翻出高三的日记,买了蒙马特遗书,看完当晚做梦,梦到和作者在巴黎街头抱头痛哭。这对我而言恐怕是再来不能的经历了。因为那个梦,像赖香吟写在其后里面的一样,太真实了,连相拥的压迫感都一清二楚。(现实可能只是手压在身上,orz)所以我又拿起来,加上买的日记一起看,但还是很惭愧没看完。手记也没有好好再读一遍。
因为想着这次不能再总是停留在过去的认识了,也不想要再非常僭越地说同志的话题。(最后还是说了,对不起)所以去看赖香吟,看骆以军,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以及,发现《其后》当中很多地方都和妙津的作品隐隐互文,但其后也不仅仅是这些内容,只能说赖香吟真的承受住了太多。也为自己一开始就抱着想要知道当年细节的想法感到抱歉。死亡已经是难以摆脱的阴影了。对她而言,选择沉淀十几年再给出回答,还一直在反思自己的位置。看纪录片,很多年之后她提到邱妙津还是会掉泪……
其实已经忘记到底怎么才会接触她们。因为送同学生日礼物买了手记和蒙马特遗书,后者送出去,前者留给自己。高三那年坐在角落看完,感觉被什么击中了。(后来又看了寂寞的游戏之类的发现了内向世代这个说法,也有五年级作家的归类)
自己读书一向如此,喜好上很狭窄,并且首先还是先关注在文本层面。当然文字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前几天看了电影《方法派》,里面提到体验式表演,我想着可能自己也只能低配体验式阅读吧。很多感受和判断都只能从自己出发,总要先调取自己的回忆感知。这应该是我的问题。所以为了让自己试图能够更贴近她们一点,拜托家长寄来曾经写日记小说的本子,还有最初买的那本人间失格。但似乎也没有什么用处。只是说,我所观察到的写作方式里面,尤其是邱妙津,书写本身就在推动现实,并且那些过往回忆还都在作用于现实。
想到自己也总是想要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梳理来试图让那些事情产生点什么作用。并且也想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一些事情。(现在再看当时写的,也许没有那么能够共鸣,但知道写的很认真,唯一能拿出来的就是这个。)或者是希望可以让自己意识到接下来怎么走。在看邱妙津的日记时,更加确信她很想活下去,找到一种自己能够接纳自己的方式活下去。那些所做的努力都在尽可能填补这“情绪的黑洞”,向内挖掘的深度。她真的是明白什么东西在伤害自己的。…又或许语言最终无法填上那些痛苦和落差,或者,只是一念的偏误让最后结局变成这样。可是这已经谁都无法知道了,只有文字更长久地留了下来。



读的时候也想到赖香吟写的必然和偶然。其实或许一切只是偶然。
如果说互文不仅仅局限于内容之间还有她们提到的那些作家作品的话…从太宰治写到顾城海子西川,文青之死里面又提到27clubs……也许我不该觉得有多巧合贴合自己曾经的阅读轨迹,因为读太宰治的时候只是一个很中二的初中生。能够理解到的部分很少但却很贴合当时的心境。好像有谁把我难以言说的部分写出来了,那些幽微的地方就如同一个人夜晚对镜自照。虽然想到过去自己干的事情还是觉得有点可笑,但当时的心情也是真的。
自那之后对于披露内心世界的文字就好像一直念念不忘。大一上讲到郁达夫,虽然说主人公同样气弱忧郁,但这种露恶式的写法之下又有一种诚实。老师说到伪恶。…其实蒙马特遗书中那些暴力的片段总是让我心惊。(也未必和现实等同)可她也不矫饰,她全部都写出来了。再读遗书,觉得很痛苦,一是因为完完全全是精神性的纠缠,二是感受到了一种空洞。一个如此相信自我且如此用力追求的人,最后还是没能跨过痛苦。真心总是易摧折。最后引的诗歌是美的,祝福的,“我祝你幸福健康”,越美好却越让人害怕。……对她也许有很多可以做评判甚至是批判的理由,但我无法也无资格做论断。(关于爱的部分,根本没有理解过,所以读那些爱得特别用力的文字,总是觉得隔着什么。写论文前面的日子总感觉自己仿佛失去感情一样,看什么都没感受。)
说说可以称得上收获的存在以及得到的馈赠,还是很感谢所有喜欢邱赖二人的读者还有她们的研究者。因为大陆研究很少,所以去下了台湾的硕论,觉得他们感受特别细腻,也特别有感情,每每读着都会忘记自己在看论文(不是)。
还有豆瓣上的小组讨论和一位写过邱妙津的友邻,啊,如果不是这些我是不可能看到那些资料的。因为这些感觉自己可以稍微坚定一点。也意识到自己完全比不上他人的热情和认真啊。
也非常感谢网友发给我一本参考书的pdf…TT。因此知道了编者之一的郑圣勋老师。其实关于他的资料也很少,昨天偶然搜到一篇赵刚老师写他的文章,感觉能够借此想象一些。我只不过是一个不合格的无名读者,却还是很想为素不相识的人流泪。也许也只是一时的情绪,还是要继续读他编的书…在这里贴一个链接以作保存:赵刚 | 记·忆圣勋——重庆,2015年秋 qq.com
因为这本书得到了对一些想法的小小确信。那些退却的,暗哑的,脆弱的,抵抗遗忘的姿态,自有其意义、能量、可能性。就如同赖香吟写的“失去是可以发生力量的。”…过去和记忆也是一样。曾经大部分的经历向我表示的都是否认和拒绝,但很多事情哪可以单纯做这种切割,虽然我并没有这么说的资格,但如果能够得到一些支撑,意识到并不是毫无意义该有多好。冒昧想贴一下郑老师写在序言里的话:

然后就是我的老师。唔,虽然最后他大概对我很无语吧但是我单方面开心又紧张了很久…完全想不到以后还有机会再见到。其实真的没有想到原来自己真的可以就这样写下去的。
再回到赖香吟和邱妙津吧。…感谢文字,感谢传达,感谢文学…还能够呈现这样的心路历程。一想到大一曾经对于自己的所学(事实上就是太狭隘并且没有能力理解)产生怀疑就觉得很羞愧。现在只是对自己产生怀疑,因为感觉根本没法消化,没办法讲述自己的想法,更多时候也没有想法。更不要说表达。有的时候,对于传达也有怀疑,但还是要传达……就像赖香吟在后记里说的,如果我能找到一种语言,如果我还有能力向别人说明……尽管我的出发点大都在自己。
赵刚老师在说郑圣勋老师的时候提到清澈,赖香吟在文青之死后记里讲到的文青最后的干净。还有妙津的纯粹……是有相似处的吧。虽然说,觉得自己好像已经不再为之前的一些事情烦恼了,当然烦恼的事情只是不断变化。看去年生日写的日记的“不脱制服”也在渐渐地淡去,也要做一点怀疑。因为感觉好像无力再抵抗了,或者是好像更内抑一点。
然而如果还可以怀抱一点上面说到的那些东西,我还是希望自己可以记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