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sch. “This’s so much more offensive than hardcore porno.”
我豆瓣首页今天争吵的话题是,工地到底浪不浪漫。我知道要是乍一看这问题,大多数人会白眼狂翻,觉得在这放什么屁呢?但因为有人发了一条,ta和一位工地大哥的聊天,我尝试客观复述下,“浪漫”在这几点:1. 工地加班有加班费,差不多一个月都能有一万五,即使你没技术;2. 工地很包容,有艺术家、同性恋,上到60岁,下到18岁。
引发出来的讨论,一方是跟着写作者感叹,真好啊。另一方说,真扯啊。夹杂了一些我无法判断立场的评论:“是浪漫化的想象还是现代生活的缝隙?”
一方理解到的大概有这些点:1. 钱挺多,“就凭加班按时算加班费这点,好过多少人?”工资可以高于白领,回到家还不用加班。以及艺术生现身说法,读了7年艺术,要不是找到工作了,真的准备去搬砖,“我觉得挺好啊。”2. 我们都在用力地活着;3. 这件事很浪漫,来自山川湖海,却不用囿于厨房与爱。可以拍电影了。
另一方:其一,有的人觉得这故事彻头彻尾就是编的,骗大学生都去工地打工。其二,大部分即使反对,倒也相信这是真的,只不过这故事显然故意放大了一面,完全忽视另一面,包括:1. 安全问题。从轻到重,首先是工作环境:在大太阳底下晒着绑钢筋或者大冬天忍受低温,很辛苦的。以及无处可逃的粉尘、硫化物、噪音,施工最后阶段,现场可能没有厕所;再者受伤问题:管工搭架子摔下来的,就可能是伤残。另外要防钉子扎脚,踩空,高空坠物,失火,触电,以及电钻对听力的损害,吸入粉尘等等;最严重是致死,例子:“我妈就是建筑行业干了一辈子 小时候我就经常跟她去工地 七八岁时我在她办公室等她一边帮她盖章 不远处忽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 我跑去门口远远看到一顶安全帽飞插一根钢筋上面 后面才知道 有东西掉下来砸死人。我妈说 每个工地都死几个人是常有的事,这就是’血祭’。”2. 工资问题。其一,一天400/500并不常见;其二,“工资是有这么多的,但这样的项目经常拖钱,甚至按年算工资,有时候拖着拖着就讨不到钱。”3. 环境问题。“板房就不说了,工地的厕所也是集装箱的,味道大到蹲不了多久,洗澡好像就是在厕所里有个龙头冲凉;衣服没法晾在屋里,都是在窗户的栏杆上晾内裤,毫无隐私可言…”
反对的一方里最义愤填膺的点在于,拒绝过于浪漫化这些场面,小布尔乔亚差不多得了。这里延伸出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个点,有一些人提到这样的话:“消费苦难”“写这坨东西的人对工地上的劳动者们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浪漫化工地是有什么大病吗?你怎么不去浪漫化血汗车间,浪漫化网评员?”“可以浪漫化但也要认识到真实的残酷。当然确实我的包工头朋友说现在一天500都很难招到人。”“太刻奇了,仿佛是外宾。”
当然少不了那些,还在混豆瓣但不影响人阴阳怪气孜孜不倦嘲讽豆瓣的,“这能让你瓣人惊讶,基本说明你瓣人对社会一无所知。”
一位友邻转发道:“其实拿的最多的还不是民工,运送物资的司机送一趟水泥或钢材,几千块就到手了。他们是怎么挣这个钱的,吃喝拉撒睡全在驾驶室进行,从峨眉山到甘孜,从夏天到折多山四千多海拔大雪覆盖,不间断经常封路,一辆超过十二三米的物资车遇到路况差的路段又有多少风险,这些是不是在原po看来又可以拍公路片了。”
我有几个点:1. 开头我说,第一下听到“工地浪漫”这个说辞,可能大多数人会翻白眼。我得先能证明这一点,如果我的猜测是正确的,其实“翻白眼”这个动作背后的心理原因很好解释,我也就大概能理解大家对这个事抱有什么看法了。2. 我的立场一开始很明确:“太刻奇了吧看得我想吐。”可是“消费苦难”?我没想到这一点。当有人提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又抱着质疑的态度远离了一些我原本的观点。“消费苦难”真的非常非常难定义。in pandemic period, when one province is most strictly stricken, some “aritist” will draw caricature to personify those provinces, like “re gan mian” for Wuhan to ease the pain and untangle the crisis in a laughable way. We’re talking about real suffering. But this action just deliberately omits and conceals the real people suffering, or even dead, but generalizes and abstracts them to comic character. (简中人真可怜,保证过审迫不得已用一些小学生英语写作,写这段话查词典351次)在上述这种行为中,每当有人创作这样的卡通画时,舆论往往高频转发,国家自豪。只有小部分人在角落里说“消费苦难”。这些意象、符号、叙述方式,无时无刻不在反映我们的意识形态,同时又继续进一步“扭正”或者说引导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不是说“消费苦难”这个词是贬义的,我是感觉,这个社会不欢迎这个词,起码它是消极的。苦难是消极的,消费苦难仍旧是消极的,甚至是叠加和复写。3. 基于我最基础的观点,我的确感觉到社会的撕裂,又返回到我反反复复跟朋友们吐槽的点,没有好作家、编辑、导演,因为中产出来的人,不知道大多数人苦恼的点在哪。我记忆最深的是我看《死亡诗社》,没记错的话,其中一个角色想当诗人,他爹妈想让他做医生,他最终选择自杀。在这样一个,大家即使知道医生多苦多难,也挤破头报考医学专业,而诗人已死的年代,这部电影里的这个情节让当时的我眉头紧皱,也让现在的我只会冷嘲一笑。我说接地气也不用乡土,但如果艺术家觉得工地的背后是浪漫电影,卡车司机的生活是公路片,我真的会觉得太刻奇了,完完全全的艺术的反面。
光杆司令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以为是殡仪馆,却是former PM (1人喜欢)
- 我昨天被职场性骚扰了 (3人喜欢)
- 译:米格尔·戈麦斯 短片创作谈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