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解释——用“解释”来掩饰“自恋”的卑微小丑
「昨天」
昨天和课题组的师妹们一起逛书店,是我最喜欢的、距离学校最近的一家西西弗书店。
在店里我看到了曾奇峰老师的一本书,还看到了一本封面深得我心的《梦的解析》,我是如此喜欢曾奇峰老师和佛洛依德,因此仅仅时看到这两本书,就激发出了我心中深深的快感。
「我是“师姐”」
作为师姐,我的意识中总是存在着我与她们是“输出”“施舍”“帮助”的关系
——这满足了我的自恋,甚至渐渐成为我和年龄小于我的人相处时的主要状态(但,这也与我们学校种大多数学生不善言谈,总是给人一种“等待施舍”和“等待教育”的感觉有关)
——我不喜欢这样的状态,虽然满足了自恋,但是这给我带来了重大的“责任感”,让我与她们相处时总是带着巨大“偶像包袱”的压力。
「无尽的解释」
我深知,当我与他人走入一家书店,我看到一本好书后产生的兴奋感,是很难被别人理解的——两个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本书的感情状态相同,这本来是概率极小的一种状态——由于我们比较熟悉,结合我们对她们的了解和我的经验,我更能够预判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最可怕的是,当我与他人走入一家书店,我看到一本好书后产生的兴奋感,甚至是很容易被别人误解的——有太多缺失灵魂的生命通过伪装“兴奋感”,获取身份标签和社会认同,以至于看到这种“兴奋”后,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怀疑。
我为了让他们更加“信任”我,开始了不停的解释——就像上面两段话一样,通过一个个波折号,我力争将我所有的感受记录并分享出来。
我从“语言or文字对人类感受表达的无能”角度,和她们分享:为什么艺术和语言对人的意义是相同的?甚至艺术更胜一筹?——因为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引发人类的共同感情,以达到人与人交流的目的。
我与他们分享了精神分析的高深——因为我总认为世界上有太多人内心冲突,需要了解有“精神分析”这样一种方法来寻找灵魂的解脱;我与他们分享了我曾买过的画册——因为我希望告诉他们,并不是所有人买这种看似文艺的书都是为了粉饰自己,这些书是有欣赏价值的(很可惜的是,我能感觉到,即使我觉得我解释得很清晰,她们仍然认为我也是为了装X)
「具有暗示作用的提问」
从书店出来,我与她们说:
“买书,有的时候不是为了读书。而是在某个机缘巧合下听到了对一本书的介绍,意外地发现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认知如此契合,以至于产生深深的陪伴感和安全感。所以我买书,常常不是为了阅读,而是我了记念——记念我、我和作者在那一刻共同的观点”
“但是这样的话,就会买很多很多书”师妹说
“是啊,但是因为没有钱,我的标准还是很高的......”我又开始了为了迎合她人观点的解释
「察觉」
然而,
我怎么会买很多书呢?
我独处时为自己的思想无法表达、没有共同观点留下了太多眼泪、有过太多次叹息,
我深知,这个世界上,有共通观点的灵魂少之又少
一本书、一个作者,想与我的观点契合,是多么困难而又幸运的一件事啊!
————如果真的幸运地被我遇见很多,那多买一些书又何妨?我愿意倾尽我所能去赚钱买这样的书,以记念、陪伴我原本孤独的一生。
所以,当对方提出“这样就买很多书”时,就意味着:
她还没有经历过孤独带来的痛苦,她还没有意识到遇到有“共同观点的灵魂”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儿。
「无意义的解释、带来麻烦的解释」
就像她没有过我的感受一样,
我从没想过“会买很多书”这个问题,
于是被这个问题暗示:“买很多书”是一种浪费。
所以我与她分享“遇到相同灵魂”的快乐,极尽解释希望她理解,却收获了一个“充分证明了我这一行为没有意义”的提问,以至于我怀疑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这件事的可笑程度,与进入书店时我期待她们理解我的“兴奋”一样
——我绕了一个大圈,回到了原地
「解释型性格&“自恋”」
我是多么喜欢解释的一个人啊!
有时是为了别人不误解我;有时是投射性地认为别人像曾经的我一样痛苦,所以我有着需要拯救他人的责任;有时可能是为了锻炼我表述这件事的能力,以便以后说服更多能听懂的人——无论是哪个原因,都是我深深的“自恋”所驱动的。
“自恋”让我们在婴儿时期摆脱了“死亡”带来的巨大恐惧,让我们活了下来;“自恋”又在我们随后的一生中制造了无数新的恐惧和困难,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动机,也为我们诡异而浪费的行为提供了动机。
就像双十一永远凑不满的“满减”活动一样,
就像以“产生新欲望,保持自己永远存在”为目的的欲望一样,
我们受惠于“自恋”,又将深深被“自恋”捆绑。
我们受惠于自己,又将为自己死亡。
这个自己,这个“自恋”,都是过去时的,
我们为什么不断开与“过去的自己”“自恋”的链接?
杀死自己的过去,珍视自己的现在!
——我没有向任何人解释的义务
——“爱解释”的习惯是过去的我带给我的,但现在的我是为了自己在解释,我是为了我的记忆里在解释,我是为了自己变得更好而解释
——我没有必要证明给谁看,我也不会再耗费精力证明给谁看。